沧澜那句“你们不是普通的高中生,对吧?”如同一声沉闷的惊雷,又像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死水,在这间与世隔绝的地下室里激起了无形却剧烈的涟漪。昏暗摇曳的灯光下,无数微小的尘埃在三人之间的狭窄空间里无声地浮动、旋转,仿佛是被这句问话搅动的、命运的浮游生物。
林可和杜恒心中警铃如同被拉到极致般尖锐鸣响,但两人历经风雨锤炼的意志力在此刻发挥了作用,脸上都维持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尽可能的平静。在这种级别的直觉和洞察力面前,苍白的否认已经毫无意义,甚至可能激化局势。对方是沧澜,一个思维敏锐到能穿透表象、直指核心的天才。
杜恒(若阳)抬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这个习惯性动作在此刻带来了一丝镇定。镜片后的目光没有丝毫躲闪或慌乱,反而迎向沧澜那探究的视线,他选择了最危险、却也最可能打破僵局、切入核心的方式——有限度的、引导性的坦诚。
“我们只是……”他斟酌着用词,声音平稳,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身份确认,将焦点重新拉回到那块承载着危险知识的黑板上,“对这些问题,想得比一般人……稍微多了一点,深了一点。”他的指尖指向黑板上那个被复杂符号环绕的花体 Ψ,“你这个数学构造非常惊人,尤其是引入这个 Ψ 算符,试图从数学上描述那种特殊的‘场’与‘观察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机制。但是,沧澜,你想过没有?这种耦合一旦建立,极有可能不是单向的灌输或读取,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甚至……是可能失控的正反馈循环?”
他上前一步,靠近黑板,手指精准地点在方程式中的一个关键拓扑连接点上,那里代表着场与意识(或时空)的假设接口:“在这里,你的模型基础假设了这个奇异‘场’的稳定性,几乎完全依赖于其整体的拓扑不变性来保证。这理论上很美。但是,如果与之耦合的那个‘对象’——无论是意识,还是时空结构本身——其内在本质就是不稳定、非线性、甚至是混沌的呢?你这个如此精致、如此依赖于初始条件和对称性的数学结构,会不会非但不能稳定它,反而像一根插入复杂精密仪器内部的撬棍,凭借巨大的杠杆效应,撬开的根本不是通往真理或治愈的大门,而是……一个连你自己都无法预测、更无法关闭的潘多拉魔盒?”
沧澜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不是因为被冒犯的不悦,而是明显地陷入了杜恒所提出的尖锐问题的深度思考之中。他显然独自思考过风险,但杜恒的质疑角度更为底层,直接动摇了其理论安全性的根基。“任何真正的开拓性研究,都必然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属于探索者的、近乎固执的天真与执着,“火最初会烧伤原始人,电能瞬间击毙无知者,但人类文明依旧踩着这些代价前行。关键在于控制和深度理解。只要数学模型足够精确,物理机制足够清晰,我们就能在理论上预测绝大部分风险,并在实践中建立屏障予以规避。”
“有些类别的风险,是无法被彻底规避的,沧澜。”这次开口的是林可(奈瑶)。她的声音依旧带着少女的清澈,但语调中却注入了一种与她此刻青春外表截然不符的、仿佛沉淀了无数悲剧的沉重感。她缓缓走到黑板前,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缓缓扫过那些抽象的、冰冷的白色符号,仿佛能透过这些线条,看到其中奔涌流淌的、来自未来的血与火、绝望与疯狂。
“我记得……读过一篇印象很深的科幻小说。”她开始讲述,语气异常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遥远时空、与己无关的寓言,但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重量,“小说里,也有一位天才的科学家。他同样发现了一种奇异的、能够连接不同意识体的‘场’或者说‘共振网络’。他的初衷无比美好——想要治愈精神分裂症,想要消除孤独感,甚至想实现人类知识的无损共享与传承。他成功了,最初的成果也确实如同神迹,带来了短暂的、近乎乌托邦式的美好。但是后来……后来,当权者发现了这种力量的另一种用途。连接变成了强制的精神枷锁,共享变成了统一的思想牢笼。那个依靠‘意识场’紧密维系、看似和谐美好的超级社会,最终因为一个意外产生的、在意识层面自我复制并变异的‘逻辑病毒’而彻底崩溃。整个文明不是在外部攻击下灭亡,而是在内部的疯狂、无尽的猜忌和意识层面的相互吞噬中……自我毁灭。”
她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让那“自我毁灭”的回音在地下室里震荡。然后,她转过头,目光深邃如同古井,笔直地看向沧澜,仿佛要穿透那厚厚的镜片,直视其后的灵魂:“那位科学家,在文明最后的余烬中,才终于痛苦地明白,他亲手打开的,根本不是什么通往天堂的阶梯,而是一个连他自己也无力填埋的、通往集体意识地狱的深渊。他创造出来意图造福世界的工具,最终,以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反噬了他想要保护的一切,以及他自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致命重生:化学物语请大家收藏:(m.2yq.org)致命重生:化学物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