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指间的流沙,在无数封邮件、无数次会议、无数个加班到星斗满天的深夜里,悄然滑过。转眼,“城市焕新”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已推进了数周。
林小溪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的、紧绷而规律的节奏。每天清晨,她会在闹钟响第一遍时就睁开眼,尽管身体叫嚣着疲惫。快速洗漱,换上熨烫平整的职业装,化一个能掩盖倦容的淡妆,然后汇入早高峰的人流,像一颗被设定好程序的齿轮,精准地嵌入启明星集团A市分公司这架庞大机器的某个卡槽。
办公桌上,那盏小小的绿植似乎比几周前更蔫了些,和她的人一样,缺乏充足的阳光和雨露。但她的工作状态,却仿佛被打磨过的钻石,逐渐显露出更为锐利和璀璨的棱角。
与顾言琛的沟通,几乎完全依赖于电子邮件。那个熟悉的发件人名字,每天都会出现在她的收件箱里,有时频繁到如同呼吸。邮件内容始终围绕着项目,措辞专业,逻辑严密,要求明确。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带着近乎挑衅的尖锐质疑每一个细节,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严苛却从未改变。他对数据准确性的追求近乎偏执,对逻辑链条完整性的要求不容丝毫断裂,对战略前瞻性的洞察力更是让她时常在深夜对着他的批注,既感到压力如山,又忍不住暗自叹服。
她似乎……逐渐习惯了。
习惯了在每天打开电脑时,第一时间查看是否有他的新指令;习惯了在提交任何文件前,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审查,预判他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习惯了他邮件里那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粹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交流方式。
她甚至开始学会,在他抛出某个宏大战略问题后,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负责的市场板块思考,而是尝试着站在他的高度,去审视技术、财务、运营等各个维度的协同与制约。她翻阅了大量行业研报,重新啃读那些艰深的管理学着作,逼着自己跳出执行者的思维牢笼。
几次下来,她提交的报告里,开始出现一些连顾言琛都未曾明确要求、但极具价值的跨部门联动建议和风险预判。当她第一次在邮件里就某个技术实现路径可能带来的市场接受度风险提出质疑,并附上详细的数据支撑时,顾言琛的回复破天荒地延迟了几个小时。最终,回复依旧简洁,只有两个字:“收到。已转技术部评估。”
没有赞扬,但也没有否定。这对林小溪而言,几乎等同于一种无声的认可。
一种奇异的、建立在冰冷数据和残酷要求之上的“默契”,似乎在两人之间悄然形成。他们像两颗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行星,围绕着“城市焕新”这个共同的引力中心公转,保持着一段看似安全、无法逾越的距离。唯一的交集,就是那些在虚拟网络间穿梭的、承载着冰冷文字和图表的电子邮件。
林小溪甚至开始觉得,或许这样也好。
比起面对面时,那无法控制的、会被他锐利目光洞穿的心慌意乱;比起偶尔在电梯或走廊不期而遇时,那瞬间冻结的空气和无处安放的眼神;比起那些会不受控制翻涌起来的、带着痛楚甜味的回忆……这种纯粹到只剩下工作的远程交流,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色。
她可以躲在屏幕后面,小心翼翼地藏起所有不该有的情绪,只展示她作为“林组长”专业、干练、无可指摘的一面。她可以假装那段过去从未发生,假装他只是一位要求严格、能力超群的上司,而自己,只是一个努力想要达到他标准的普通下属。
这种“习惯”,这种用忙碌和专业构筑起来的距离感,让她获得了一种脆弱的、但至关重要的平静。
然而,这种平静,往往不堪一击。
……
总裁办公室。
顾言琛刚刚结束一个跨洋视频会议,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窗外,天色已经暗淡下来,城市华灯初上。他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习惯性地点开了内部管理系统,调阅了“城市焕新”项目组近一周的工作日志和进度报告。
他的目光,最先落在“市场组-林小溪”的名字上。
他一份份地浏览着她提交的文档、会议纪要、以及她给组员分配任务的记录。他的阅读速度极快,却能精准地捕捉到关键信息和潜在的问题。他发现,她最近提交的一份关于竞品动态的分析报告中,引用了几份连他都需要费些力气才能获取的海外小众行业期刊数据,分析角度也颇为刁钻和老辣。
他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他注意到,她最近邮件里的一些措辞,少了几分最初的谨慎和试探,多了几分基于扎实研究后的自信和笃定。她甚至开始学会在他提出问题之前,就预先在报告中埋下伏笔,或者准备好备选方案。
这种飞速的成长,在他的预料之中,却又似乎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一些,还要……耀眼一些。
他的嘴角几不可查地牵动了一下,那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不存在的弧度,转瞬即逝,快得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再见仍是心上人请大家收藏:(m.2yq.org)再见仍是心上人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