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计划”核心组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椭圆形的长桌旁,各部门负责人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资料。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着本次会议的焦点——项目初期资源分配草案,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百分比,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林小溪坐在市场部总监身侧稍后的位置,这是她作为市场板块负责人在核心组的固定席位。她穿着熨帖的白色丝质衬衫和黑色西装裤,长发挽起,露出清晰的下颌线,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沉着干练。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掌心微微沁出的湿意,以及心脏在胸腔里不规则的跳动。
会议进行到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部分——预算审议。当讨论到市场开拓板块的初期用户获取成本预算时,技术团队的负责人,那位以严谨(或者说苛刻)着称的王总工程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率先发难。
“林组长,”王总的视线越过桌面,直接落在林小溪脸上,语气带着技术人士特有的、不容置疑的笃定,“你们市场部提出的这个初期获客成本预算,比行业基准高出百分之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否过于乐观,或者说……过于激进了?”
他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几道目光立刻聚焦到林小溪身上,有审视,有观望,也有几分等着看好戏的意味。资源就这么多,市场部多拿一点,其他部门自然就少一点。
林小溪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迎上王总质疑的目光。她知道这一刻迟早会来,也做好了准备。她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响起:
“王总,您提到的行业基准数据,我们团队做过详细分析。那份基准是基于传统互联网产品的推广模式,而‘晨曦计划’打造的是全新的智慧生态,目标用户画像、触达渠道、以及所需的用户教育成本,都与传统模式有显着差异。”
她操作电脑,将准备好的几张核心数据图表投射到辅助屏幕上。
“我们提出的预算,是基于对目标城市高净值人群媒体习惯的深度调研、精准渠道的谈判预估价,以及为了建立初期品牌认知和信任度所必须投入的线下体验活动成本,综合测算得出的。”她指向图表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我们仅仅参照旧有基准,很可能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顾总要求的初期用户规模和质量的积累目标,这会直接影响后续生态的激活和商业闭环的形成。”
她的阐述条理清晰,数据支撑充分,试图用逻辑和专业来化解对方的质疑。
然而,王总显然有备而来。他摇了摇头,语气更加尖锐:“林组长,你所说的‘差异’和‘必要投入’,在我看来,更多是主观判断。技术实现需要真金白银,产品打磨也需要资源。市场部的这份预算,占用了过多前期资源,是否会影响到其他更关键环节的投入?我认为,这个预算必须砍掉至少百分之十五,否则技术研发的进度无法保证。”
“王总,”市场部总监见状,不得不开口帮腔,“市场投入是龙头,如果初期声量和用户基础打不牢,后续技术再好,产品再完美,也可能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这个预算,是我们经过反复推敲……”
“推敲?”王总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嘲讽,“恐怕是过于理想化了吧?现在经济大环境如此,如此高昂的获客成本,投资方那边是否能通过,也是个问题。”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逐渐升温,气氛变得有些僵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或低头记录,或交换着眼神,没有人轻易表态。资源争夺战,向来如此。
林小溪感到压力倍增。王总的质疑并非完全无理取闹,高昂的预算确实存在风险。但她坚信,对于“晨曦”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按部就班、畏首畏尾的投入,只会导致失败。她紧紧握着手中的笔,指节泛白,准备进行更详细的数据拆解和风险论证。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打破了争执的漩涡,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能让所有嘈杂瞬间平息的力量。
“王工。”
是顾言琛。
他一直坐在主位上,沉默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低垂,仿佛在审视面前的报告,又仿佛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直到此刻,他才开口。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林小溪,都不由自主地转向他。
顾言琛缓缓抬起头,目光并没有看向林小溪,而是直接落在王总工程师身上,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压。
“关于市场部的预算,”他开口,语气平稳得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我仔细看过林组长提交的测算报告附件三,第七页,关于目标城市高端社区线下渗透成本的类比分析,”他的话语微微一顿,似乎在回忆某个具体数据,“以及附件五,第二页,关于竞品‘星辉’在类似渠道的历史投入与产出比的逆向推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再见仍是心上人请大家收藏:(m.2yq.org)再见仍是心上人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