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深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在通过“厚礼”稍稍安抚了地方官员,并借助“编纂药志”的名头初步铺开情报网络后,他决定将“惠民药铺”的计划正式提上日程。这既是他明面上最大的“雅好”和施政亮点,也是“夜枭”最好的掩护和资金来源。
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先让王府长史出面,在开封城内物色了几处位置尚可、但规模不大的铺面,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盘了下来。动作不大,符合一个初来乍到、小心试探的王爷身份。
随后,他召见了开封府几位颇有名气的药行东家和大掌柜。
会面地点设在王府一处偏厅,气氛并未显得过于正式。朱橚一身常服,甚至亲自烹茶招待,显得平易近人。
“诸位都是开封药行的翘楚,孤王初来乍到,于商事一道实是外行。”朱橚笑容温和,开门见山,“只是孤王自幼喜好医药,常读《本草》,见百姓时有因病致贫、无力求医者,心中常怀恻隐。故欲效仿古人‘惠民药局’之遗风,开设几间小铺,以稍低于市价的价格售卖些寻常药材,或遇贫苦者,亦可酌情减免药资,略尽绵力。”
他语气诚恳,将自己摆在“热心慈善但不懂行”的位置上,姿态放得很低。
几位药行东家面面相觑,心中暗自计较。王爷要开药铺行善?这是好事,但也可能抢了他们生意。不过看王爷这架势,似乎规模不大,且主要针对贫苦百姓,或许影响有限?若能借此搭上王爷这条线,似乎利大于弊。
一位年长的东家率先拱手,满脸堆笑:“殿下仁德,心系百姓,实乃开封之福!我等感佩之至!殿下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吩咐,老朽等定当竭力相助。”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表示愿意提供药材货源、介绍熟练伙计等等。
朱橚要的就是这个态度。他笑着谢过,话锋却微微一转:“多谢诸位美意。货源伙计之事,孤王已让府中下人着手操办,就不劳烦诸位了。只是……孤王对开封药材行市、品质鉴别不甚了然,日后采购药材,难免要与各家打交道。届时,还望诸位能秉持公心,莫要欺孤王不识货,以次充好才好。”
他话说得轻松,甚至带着点玩笑的意味,但目光扫过众人,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几位东家心中一凛,连忙表态绝不敢欺瞒王爷。
“如此便好。”朱橚点点头,似是随意地补充道,“哦,对了。孤王这药铺,不仅卖药,也收药。尤其是些品质上乘、或是较为罕见的道地药材,价格定会让采药人满意。若诸位知晓有哪些可靠的药农或是采药人,也可代为引荐。”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之一——绕过这些可能盘根错节的大药行,直接建立自己的药材收购渠道,既能降低成本,更能借此接触和控制药材产地的信息源。
几位东家自然满口答应,心中却各有算盘。
会谈在看似宾主尽欢的气氛中结束。送走客人,朱橚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知道,这些老油条的话,最多只能信三分。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数日后,“周王府惠民药铺”的招牌,悄无声息地在开封城内三处不太起眼的地段挂了起来。铺面不大,装修简单,伙计也都是生面孔,看起来并无甚稀奇。
开业之初,生意颇为冷清。百姓们对这家突然冒出来的、号称“惠民”的王府药铺大多持观望态度,怀疑其是否真如宣传那般价廉物美。
朱橚并不着急。他让伙计每日照常开门,并派了几个机灵的“夜枭”外围成员,扮作寻常百姓,在茶楼酒肆、市井街头,有意无意地散播消息:
“哎,知道吗?城西那家新开的王府药铺,卖的三七粉,成色比‘百草堂’的还好,价钱却便宜两成!” “真的假的?王府的铺子也肯降价?” “骗你作甚!我老娘咳嗽半个月了,昨日去抓了两副止咳散,才花了二十文!而且那伙计态度极好,还仔细问了病情!” “听说他们对真正穷得揭不开锅的人,有时连钱都不要……”
口口相传的力量是巨大的。渐渐地,开始有胆大的百姓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药铺。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药材质量确实不错,价格也真心实惠,尤其是一些治疗常见病的成药散剂,效果显着且价格低廉。偶尔真有赤贫者前来求药,掌柜的(由“鸮二”手下精于算计且面相憨厚者扮演)在仔细“核实”情况后,也真的会减免药资甚至赠送一些药品。
口碑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尤其是几例被药铺赠送药物治疗好的贫苦病人,更是成了活招牌。“周王府药铺仁善”的名声逐渐传开,生意也一日好过一日。
这一切,自然落在了其他药行眼中。起初他们并不在意,甚至有些轻视,认为王爷不过是赔本赚吆喝,长久不了。但眼看着药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虽然并未直接冲击他们高端药材的生意,却实实在在地分走了低端市场和一部分中端市场的份额,他们开始坐不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洪武:医圣朱橚请大家收藏:(m.2yq.org)洪武:医圣朱橚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