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道“查验”的口谕,如同在死寂的深潭中投下了一颗石子,虽未立刻激起滔天巨浪,却让原本绝望凝固的东宫气氛,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妙的松动。
太医院院判战战兢兢地领旨,带着几名心腹太医,几乎是屏着呼吸,对那两名被严密看管、原本已被宣判死刑的内侍进行了最详细的检查。结果令所有知情者都感到难以置信——这两名内侍除了手臂上接种处还留有淡淡的痘痂外,身体状况良好,甚至比一般内侍更为康健。反复诊脉、观察、询问,均无任何异常,更无丝毫发病迹象!
这份查验结果被秘密呈报给朱元璋时,这位洪武大帝盯着奏报,沉默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他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震惊、疑惑、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以及更深沉的审慎交织在一起。
他没有立刻表态,也没有推翻自己之前“只是查验”的决定,但也没有再下令处死那两名内侍,只是命令将其继续秘密关押观察。然而,这种默许的“观察”本身,对于濒临绝望的东宫而言,已是一线珍贵的生机。
马皇后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态度的这一细微变化。她深知丈夫的性子,刚愎多疑,但并非完全不通情理,尤其是在涉及子孙性命的大事上。她不再强求,而是以一种更柔和、更持久的方式,每日亲自前往东宫,不顾自己病后虚弱的身体,衣不解带地守在皇长孙朱雄英的病榻前。
她亲自为孙儿擦拭额头,喂服汤药(尽管效果甚微),低声哼唱着古老的歌谣安抚其痛苦。每当朱元璋因担忧而前来探视时,总能看到发妻那疲惫却坚韧的身影,以及她看向孙儿时那充满怜爱和痛楚的眼神。她不再直言进谏,但她的每一次叹息,每一下为孙儿抚平被角颤抖的手,都无声地叩击着朱元璋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陛下,”某次朱元璋探视时,马皇后声音沙哑地轻声说道,目光却未离开孙儿痛苦的小脸,“臣妾方才梦见雄英小时候,摇摇晃晃地扑向您,叫您‘皇爷爷’的情景……那般鲜活,就好像在眼前一样……”
朱元璋闻言,身形猛地一僵,看着病榻上被高热折磨得意识模糊的孙子,再硬的心肠,也不由得一阵刺痛酸楚。他紧紧攥住了拳头,没有说话,但离开时的脚步,却比来时沉重了数倍。
然而,皇长孙病重及宫中疑似出现“邪术”风波的消息,终究无法完全掩盖。尽管朱元璋和马皇后极力弹压,但零碎的信息仍通过各种隐秘渠道,泄露到了朝堂之上,瞬间引发了暗流汹涌。
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反应最为激烈。
“什么?!有人要用那等来历不明的妖术医治皇长孙?!”蓝玉在府中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一掌拍碎了身旁的花梨木茶几。他虽是一介武夫,但也深知天花之可怖,更深信太医院的正统。“简直是胡闹!太子殿下怎可如此糊涂!定是受了小人蛊惑!若是皇长孙有何闪失,谁能担待得起?!”
他口中的“小人”,虽未明指,但其麾下将领心知肚明,多半指向了那位以“奇技淫巧”闻名的周王朱橚。蓝玉与太子关系密切,早已将朱标和朱雄英视为自己权力延续的保障,绝不容许任何“非正统”的因素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更厌恶藩王(尤其是并非与他同一阵线的藩王)插手东宫之事。
“国公爷,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麾下亦有谋士低声分析,“若那法子果真无效甚至有害,周王岂敢贸然献上?他难道不怕陛下震怒,粉身碎骨吗?或许……其中真有几分玄妙?”
“放屁!”蓝玉眼睛一瞪,“牛身上的痘疮能防人的天花?闻所未闻!简直是妖言惑众!我看那周王就是仗着陛下和太子宠信,行事越来越乖张!此风断不可长!明日朝会,若有人敢提及此事,老夫定要狠狠参他一本!”
淮西勋贵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军中以及一大批崇尚武力、对“杂学”嗤之以鼻的旧臣的态度。他们坚定地维护太医院的权威,对任何“离经叛道”之举都抱有极大的反感和警惕。
而另一方面,以刘三吾、方孝孺等为代表的江南文官集团,以及部分与江南士族关系密切的官员,对此事的态度则更为复杂和微妙。
他们同样对“牛痘”之法感到惊骇和难以接受,认为这违背圣人之道,不合礼法。但在私下议论时,一些人的心思却活络起来。
“周王此举,虽骇人听闻,但若……若万一真有奇效呢?”某位与江南纺织巨贾有姻亲关系的侍郎低声对同僚道,“江南疫情若持续,我等家族在当地的产业、田亩、人丁,皆损失惨重啊……”
“是啊,若能有效防治天花,于国于民,确是万世之功。只是这法子……”另一人捻须沉吟,“太过惊世骇俗,且出自藩王之手,恐非朝廷之福。”
他们担忧疫情对自身家族利益的损害,内心或许渴望出现奇迹,但又从心底排斥和恐惧这奇迹由一个“不务正业”的藩王创造,更担心此法若推行,会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和太医院体系的垄断。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们在公开场合大多选择沉默或谨慎地表示质疑,暗中则密切关注着宫中的动向和皇帝的态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洪武:医圣朱橚请大家收藏:(m.2yq.org)洪武:医圣朱橚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