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下来,虽未直接找到关键线索,但铃铛儿带回的一些零碎信息(如某书中有奇怪星图,某册记载了前朝皇家秘苑的传说等),结合玉牌偶尔传来的、指向文渊阁方向的微弱共鸣,让云澈确信这条路径或有可为。她不动声色,让铃铛儿继续耐心寻找,不急于求成。
就在云澈有条不紊地巩固内宫、谨慎拓展信息渠道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考验着她的定力与手腕。这日,负责教导胤禛汉文的一位翰林院老学士,因年老体衰,在一次讲课后回府途中不慎跌倒,中风不起,显然无法再担任帝师之职。遴选新的汉文师傅,成了当务之急。此事本由裕亲王和上书房的满文师傅们商议决定,但几位辅政大臣却对此产生了分歧。有人推荐一位以理学严谨着称的大儒,有人则推举一位更注重经世致用的中年官员,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竟闹到了裕亲王面前。
裕亲王颇为头疼,帝师人选关乎皇帝未来的学识根基和思想倾向,不可不慎。他再次想到了云澈。这位太后在“识人”上似乎有种独特的敏锐,且其立场超然,或可提供中肯意见。他便借向太后禀报胤禛学业进展之机,委婉提及了此事。
云澈听闻,心中了然。这不仅是选择师傅,更是不同政治理念和学派在争夺对幼帝的影响力。她沉思良久,回想起与胤禛相处时感受到的他的聪慧与偶尔流露出的、对枯燥说教的细微抗拒。她并未直接点评具体人选,而是对裕亲王道:“王爷,皇上天资聪颖,然年纪尚幼,心智未定。为师者,学问固要精深,然首要者,当有仁爱之心,懂得循循善诱,引其向学之趣,而非一味苛责,磨灭天性。再者,皇上将来要治理天下,所学当博采众长,既要明圣贤之道,亦需知民生疾苦,通晓时务。选师之事,关乎重大,还望王爷与诸位大人,勿囿于门户之见,当以能否真正启迪圣心、助益圣学为要。”
她这番话,避开了具体人选争论,从教育规律和皇帝未来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仁爱善诱”和“博采时务”两条核心原则,既符合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又体现了一国之后对君主的期望,格局宏大,令人信服。
裕亲王深以为然,将此意转达给争论的双方。最终,在裕亲王的协调下,选定了一位学问扎实、为人宽厚且不偏激的官员担任汉文师傅,同时约定待皇帝年岁稍长,再增开经世实务方面的课程。一场可能引发朝臣纷争的风波,被云澈一番高屋建瓴的见解悄然化解。
经此一事,云澈在裕亲王及核心重臣心中的分量再次提升。她不仅稳住了后宫,更能在外朝事务(尤其是涉及皇帝根本的问题上)提供极具价值的思路,且始终保持着不争不抢、以大局为重的姿态。这种“超然”的地位,反而让她拥有了独特的影响力。
夜色深沉,云澈独坐窗前,指尖拂过温润的玉牌。后宫渐清,前朝偶有谏言,信息渠道初启,胤禛安康……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她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宫廷运作,也越发熟悉,甚至开始能微妙地引导其走向。然而,玉牌深处那偶尔闪过的、如同深渊般难以测度的冰冷悸动,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真正的暗流,或许还潜藏在更深处。她掌控的,或许只是风暴眼中暂时的平静。下一场更大的波澜,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袭来?她抚摸着玉牌,目光(感知)投向窗外无边的黑暗,心中充满了警惕与未雨绸缪的决意。
喜欢药医大清:贵妃她只想寿终正寝请大家收藏:(m.2yq.org)药医大清:贵妃她只想寿终正寝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