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缠绵的春雨,断断续续下了三四天,总算在一天傍晚彻底停了。第二天一大早,久违的太阳从东边山头冒出来,金光万道,把个湿漉漉的靠山屯照得亮堂堂的。空气里满是泥土和青草的清新味儿,吸一口,肺管子都透着爽利。
赵卫国早就憋坏了,天刚亮就蹿到院里,看着湛蓝的天,用力伸了个懒腰:“可算晴了!”
铁柱也几乎是同时冲进了院子,嗓门洪亮:“卫国!天晴了!咱今天进山不?”
“进!必须进!”赵卫国大手一挥,“这场雨一下,山上的好东西肯定冒出来不少!咱今天不去远处,就在近处沟膛子转转,专门采野菜!”
“采野菜?”铁柱挠挠头,“那玩意儿喂猪还行,人吃有啥劲?”
“你懂个屁!”赵卫国笑骂,“这时候的野菜才叫一个鲜!特别是刺五加,这时候刚冒嫩芽,炒鸡蛋、蘸酱吃,那是一绝!城里人都稀罕这口儿!”
“刺五加?就那浑身是刺的玩意儿?”铁柱将信将疑。
“对!就那玩意儿,嫩芽没刺,好吃着呢!赶紧的,回家拿筐,咱这就走!”赵卫国催促道。
黑豹也兴奋地围着两人转圈,几天没进山,它早就闷坏了。
两人一狗,踩着还有些泥泞的小路,朝着村后不远处的沟膛子进发。雨后的山林格外青翠,树叶绿得发亮,各种不知名的小野花开得星星点点。鸟雀也格外活跃,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赵卫国边走边教铁柱辨认:“刺五加,喜欢长在沟边、林缘,你找那种小灌木,叶子像巴掌,这时候顶梢刚冒出来的紫红色嫩芽,就是好东西!注意别碰老枝上的硬刺。”
铁柱瞪大眼睛,像个扫描仪一样四处搜寻。果然,在一处背风向阳的沟坡上,发现了好几丛刺五加灌木,顶端果然都冒出了胖嘟嘟、紫中透绿的嫩芽。
“找到了!卫国,是这玩意儿不?”铁柱兴奋地指给赵卫国看。
“对!就是它!”赵卫国凑过去,小心地避开老枝上的刺,用手指掐下最嫩的那一截芽尖,“你看,就这么采,只掐尖,别祸害整棵。”
两人开始动手采摘。这活儿需要耐心和细心,不能毛躁,不然容易被刺扎着。嫩芽很脆,轻轻一掐就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清香气味。
黑豹帮不上忙,就在附近跑来跑去,追蝴蝶,撵蚂蚱,偶尔发现个老鼠洞,就兴奋地刨半天,弄得一身泥。
采了大概小半筐,赵卫国看着差不多了,就说:“行了,够吃几顿的了,这玩意儿不能一下采绝了。咱再看看有没有别的。”
果然,雨后的山林像个慷慨的宝库。他们又发现了不少刚冒头的蕨菜(拳头菜),鲜嫩无比;还有一丛丛的猫爪子(一种蕨类,形似猫爪)、大叶芹。没多久,两人的筐子就装得满满登登。
“这下好了,够家里吃好几天的鲜菜了!”铁柱看着满筐的收获,高兴地说。
“嗯,回去让我妈拾掇拾掇,晚上咱就尝尝鲜!”赵卫国也很满意。
回到家,王淑芬看到满筐的野菜,喜笑颜开:“哎呀,这么多刺五加!这可是好东西!俺这就收拾出来!”
她拿出个大盆,把刺五加嫩芽仔细挑拣一遍,去掉杂质,然后用开水轻轻焯了一下,去掉涩味,捞出过凉水,攥干水分。一部分留着晚上炒鸡蛋,一部分用蒜末、酱油、醋和一点点珍贵的香油凉拌。
傍晚时分,赵家厨房里飘出了诱人的饭菜香。除了常规的玉米糊糊,桌上多了一盘黄绿相间的刺五加炒鸡蛋,一盘凉拌刺五加,还有一盆蕨菜土豆汤。
赵永贵也被扶到桌边坐下,看着一桌子绿莹莹的菜肴,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开春第一口鲜,可是盼着了!”
一家人围坐吃饭。赵卫国夹了一筷子凉拌刺五加放进嘴里,口感爽脆,带着一股独特的清香,微苦回甘,异常清爽开胃。刺五加炒鸡蛋更是鲜香扑鼻,鸡蛋的滑嫩和野菜的清爽完美结合。
“嗯!好吃!真鲜亮!”卫东吃得满嘴流油。
“比肉还好吃!”卫红也小声称赞。
铁柱更是风卷残云,边吃边含糊地说:“婶儿,你这手艺绝了!这刺五加让您一做,咋这么好吃呢!”
王淑芬笑得合不拢嘴:“不是俺手艺好,是这玩意儿本身就好吃!你们多吃点!”
正吃着,院门外又传来那个熟悉又怯生生的声音:“王婶儿…”
是张小梅!
赵卫国心里一动,放下筷子就迎了出去。只见张小梅站在院门口,手里端着个小碗,里面似乎是酱红色的什么东西。
“小梅?咋过来了?吃饭没?”赵卫国问道。
张小梅看到是他,脸微微一红,把手里的碗递过来:“俺…俺娘新下的酱,让俺送点过来给你们尝尝…拌野菜吃正好…”她说着,眼神往屋里飘,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你们…正吃饭呢?那俺不打扰了…”
“别急着走啊!”赵卫国接过那碗散发着豆香味的大酱,心里一暖,“正好,我们今天采了刺五加,我妈拌的,可好吃了!你进来尝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1982:狩猎兴家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回1982:狩猎兴家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