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你看!”他举起笔筒,“我能装铅笔啦!”
父亲笑着搂住他肩膀,对林晓棠说:“我们回去找点木头试试,原来不是只有机器做的才算‘精致’。”
十一点整,陈默重新规划了区域布局。原料台移到靠窗位置,光线更好;教学角加了一块竖立的木板,上面用粉笔画出“三步识匠心”,看结构、试拼接、带作品回家;成品架下方垫了防谢布,避免地面湿气侵蚀木材。
他刚直起身,听见王德发在身边说:“今日十八人次,耗材合计不到三百,收入捐赠两百四十元。”
“不算收入。”陈默纠正,“是心意。”
王德发哼了一声, 却没反驳,只是低头把数字抄进一本破旧册子里,封皮写着《乡村财务三十六忌》。
中午过后,游客陆续退房或甪餐,但体验区仍有五六个人留下继续制作。有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做完笔筒,主动帮林晓棠整理工具,并问能不能留下联系方式,说想写篇关于传统工艺传承的文章。
林晓棠递给他一张手写卡片,背面印着民宿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发出来。”她说,“让更多人知道,有些东西没丢。”
陈默站在配电箱前检查线路时,听见外面传来敲击声。他走过去,看见赵铁柱正在教一个男孩用小锤修整毛刺。
“慢点敲,顺着纹路走。”赵铁柱示范着,“木头也有脾气,硬来会裂。”
男孩小心翼翼地敲了几下,抬头问:“叔,这手艺能学多久才能出师? ”
赵铁柱咧嘴一笑:“十年八年打底。不过……”他指了指己完成的作品,“今天你能做出这个,就已经算入门了。”
阳光落在操作台上,木屑闪着微光。一个刚完成作品的女人举着笔筒走向前台,问能不能寄存在这里,等傍晚再来取。
陈默点头,在登记表上写下她的房间号。
她转身时说了句:“我小时候,爷爷也会做这种小盒子 ,我以为早就没人记得了。”
大厅里,笑声、敲击声、讲解声交织在一起。王德发合上算盘,拄拐准备离开,走到门口又返回,把一张写着“建议增设儿童专用工具套装”的纸条夹进陈默的笔记本。
林晓棠接过一个游客递来的空茶杯,杯底残留着淡黄色花瓣。她端着杯子走向后厨,背影微微摇晃,脚步却没停。
陈默翻开本子,看到那张纸条,提笔在下面写了一行新计划:
“采购一批安全小工具,下周到位。”
他抬头望向体验区。一个小女孩正踮脚把木签贴到展示墙上,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做的!”
赵铁柱坐在角落修理一条断裂的麻绳挂饰,鲁班尺仍插在腰间,身边堆着备用材料。
门外,又有新的脚步声靠近。
喜欢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请大家收藏:(m.2yq.org)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