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放下对讲机, 屏幕还停留在无人机传来的画面。那辆黑色轿车停在荒地边缘,灰夹克男人抬头望了一眼村委会方向,随即钻回车内,车轮碾过碎石路驶离。他没在追查,而是转身走向村口——界碑重立工程已经开工。
太阳升得不高,夯土堆旁围了几名施工人员,县里派来的技术员蹲在坑边,正用小铲子轻轻刮除表层浮土。他戴着眼镜,动作极慢,每挖几厘米就停下来拍照记录。陈默走近时,对方头也没抬,只低声说:“埋得深,不是最近动过的痕迹。”
林晓棠随后赶到,手里拎着工具箱。她看了眼坑底,又扫了眼周围新翻的泥土,皱眉道:“这墙基是老夯土,至少三十年没动过。你们怎么决定从这儿挖? ”
“图纸标的位置就是这儿。”技术员终于点头,“但没想到下面有夹层。”
他说完,指尖拨开最后一片湿泥。一块暗红色的布角露了出来,裹着什么东西。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抽出, 摊在掌心——是一枚耳环,金属钩扣弯折,表面沾着褐黄色污渍,内侧隐约可见细密刻纹。
陈默立刻伸手:“我看看。”
他接过耳环, 指腹蹭过那层干结的暗斑。不是泥土,是血。还没完全氧化,说明埋进去的时间不长。他翻转耳环,对着光仔细看,发现内圈刻着一行极小的字母组合,像是品牌编号。
“拍张清楚的。”他对林晓棠说。
林晓棠掏出相机, 调至微距模式,连拍三张。照片放大后,刻纹清晰可辨。她盯着看了两秒,忽然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加密相册,快速翻找起来。
“我记得在哪见过这个款式。”
她画到一张招商会现场照, 画面中央是宏达集团的公关总监,耳垂上戴着同款耳环,灯光下泛着冷红光泽。两人对比图并列,无论是孤度、纹路、还是钩扣角度,都完全一致。
“是她的。”林晓棠声音压低,“三天前还在公开场所佩戴。”
陈默盯着手机屏,没说话。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本该在县城写字楼里的企业高管,她的私人物品,出现在青山村最敏感的土地边界点,且被刻意埋进老墙基里。
这不是遗失, 是掩盖。
“保护现场。”他对技术员说,“原地回填,只留标记桩,这东西我要送县公安局备案。”
技术员点头,陈默开始整理设备。林晓棠把耳环装进证物袋,贴上标签,交到陈默手里 。两人离开时,谁都没提那个最直接的问题:“她来过这里?为什么? ”
天色渐暗,陈默带人沿实验田巡逻。白天的事让他唾不踏实。那枚耳环太干净了,就像被人精心挑选出来、特意埋下的证据。可如果是栽赃,谁又能拿到高管的随身物品?
走到田埂拐角,他忽然停下。
泥地上有一串脚印,半掩在草根之间,走向偏僻林道。步距不大,落地轻, 像是不想留下痕迹。她蹲下身,用手电斜照地面,发现鞋底纹路模糊不清,但边缘有细微拖痕——走路的人负重,或走到匆忙。
“叫晓棠过来。”他对队员说。
不到十分钟,林晓棠背着检测包赶到。她没多问,直接打开紫外线灯,沿着脚印缓缓扫过。起初什么也没出现,直到第三步位置,灯下浮起一层极淡的蓝绿色荧光。
“这时……”她蹲下来,用采样棉签轻轻擦拭。“宏达工地的专用的水泥添加剂。他们用这种材料做快速凝固地基,我们上次取样分析过。”
陈默眉头紧锁:“他们的人进来了?”
“不止进来。”林晓棠收起样本,“而且踩过他们的施工区。这种化学残留一般只附着在鞋底耐磨层,能带到这里,说明是从工地直接走来的。”
她站起身,看向远处黑沉的山林:“如果是为了埋耳环,没必要绕这么一大圈。除非……他还想确认别的事。”
“夯土配方。”陈默接着。
林晓棠点头。村里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生态夯土,既能加固地基,又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一旦推广,将直接影响宏达廉价填埋方案的可行性。他们的研究资料虽未公开,但知情范围并不小。
“有人想探进度,甚至动手脚。”
陈默沉默片刻,掏出手机拨通李秀梅号码。
电话响了两声就被接起。
“你那边怎么样?”李秀梅声音干脆。
“有个东西要你帮忙认。”陈默把耳环的照片发过去,“看看能不能查到购买记录或内部配发信息。”
“等我五分钟。”
挂断后,他转向林晓棠:“先别声张。这耳环现在是刑事线索,不能随便对外放。”
林晓棠明白他的意思: “可如果我们不主动发声,万一他们抢先说是‘村民伪造’,反而被动。”
“所以得让秀梅先铺垫。”
话音刚落,手机震动。李秀梅回了信息:**“确认是公司采购的限量款,共十二对,登记在册。 这位总监上周报失一对,说是‘不慎掉落办公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请大家收藏:(m.2yq.org)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