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库房里的旧痕
晨雾还没完全散去,老宅的青石板路沾着露水,踩上去能听到细微的“咯吱”声。苏念抱着装着修复笔记的帆布包,站在东厢房门口等老陈,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包带——昨晚她翻来覆去想了半宿,还是决定去库房看看,不只是为了那套故宫同款的修复工具,更是为了沈亦臻突然转变的态度里,藏着的那些没说透的细节。
“苏小姐,久等了。”老陈的声音从走廊那头传来,他手里拎着一串沉甸甸的铜钥匙,钥匙串上挂着个小小的木牌,刻着“沈府库房”四个字,木牌边缘已经被磨得光滑,一看就是用了很多年的旧物。“这库房钥匙,除了沈总父子和我,就没旁人碰过了。沈总特意吩咐,您要什么工具,尽管挑,不用客气。”
苏念跟着老陈穿过东侧的月亮门,门楣上的雕花还沾着晨露,水珠顺着牡丹花瓣的纹路往下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月亮门后是条窄窄的碎石路,路两旁种着几棵老樟树,枝叶繁茂得能遮住半边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光影。
走了大概半分钟,一座青砖小楼出现在眼前。小楼比老宅的主屋矮些,墙面的青砖已经有些发黑,墙角爬着几株常青藤,藤蔓顺着砖缝往上绕,一直缠到二楼的窗棂。楼门口挂着把巨大的铜锁,锁身亮得能映出人影,显然是经常擦拭的。
“这楼是民国时期建的,原本是沈老太爷用来放古籍的,后来沈老夫人嫁过来,喜欢摆弄文物修复,就改成了库房。”老陈一边说,一边拿出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铜锁应声而开,带着陈年的金属摩擦声,像是在诉说着旧时光的故事。
推开厚重的木门时,一股混合着樟木、旧纸张和金属的气息扑面而来。苏念下意识地屏住呼吸,这味道很特别——樟木的清香能驱散潮气,旧纸张的霉味带着岁月的厚重,而金属的冷味则来自架上那些许久未用的工具,三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竟让人觉得安心,像走进了祖父生前的修复室。
库房里比想象中亮堂,二楼的窗棂装着磨砂玻璃,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变成柔和的白光,刚好能照亮架上的物件,又不会因为强光损伤文物。架子是实木做的,刷着深棕色的漆,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掉漆,但依旧稳固。从门口往里看,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东西:左边几排是修复工具,右边则堆着些蒙着防尘布的物件,看轮廓像是瓷器和青铜器。
“苏小姐,您看,”老陈指着最里面的一排架子,“沈总说的那套故宫同款工具,就在最上面一层,蓝色的盒子装着,很好认。”
苏念顺着他指的方向走过去,架子很高,几乎顶到天花板,最上面一层需要踩着木梯才能够到。老陈赶紧搬来一架实木梯子,梯子的踏板上还留着淡淡的木纹,边缘被磨得圆润,显然是常年使用的。“您小心点,这梯子有些年头了,虽说结实,但还是慢些好。”
苏念点点头,踩着梯子往上爬。每一步都能听到梯子轻微的“吱呀”声,像是在配合她的动作。爬到第三级时,她终于看到了老陈说的蓝色盒子——盒子是绒布做的,深蓝色,边角绣着银色的云纹,虽然有些地方的绒线已经磨损,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她伸出手,指尖刚碰到盒子的边缘,就感觉到旁边有个硬邦邦的物件。苏念好奇地侧过头,看到一个蒙着米白色防尘布的东西,大概有半张桌子那么大,被放在架子的角落,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老陈,这是什么?”她指着那个物件,声音透过梯子的缝隙传下去。
老陈抬头看了一眼,想了想才说:“哦,那是个旧修复台,沈老夫人当年请人做的。说是给一位‘懂行的朋友’用的,后来那位朋友没来,老夫人走了之后,就一直蒙着布放在这儿,没动过。”
苏念的心猛地一跳,“懂行的朋友”这五个字像根细针,轻轻刺了她一下。她伸手掀开防尘布的一角,布面很软,摸起来像是真丝的,上面还绣着细小的鸾鸟纹——和那枚玉佩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布角下露出的,是深色的木质台面。苏念屏住呼吸,把防尘布再掀开些,一张半旧的修复台完整地出现在眼前。台面是紫檀木做的,颜色已经变成深紫色,表面被磨得光滑,能隐约映出人影。台面上留着几道深浅不一的刻痕,有的是工具不小心划到的,有的则像是故意刻下的印记,歪歪扭扭地分布在台面边缘。
而在台面的右下角,有一个模糊的“苏”字。
那个“苏”字刻得很浅,显然是用细刀慢慢刻的,笔画间还留着细微的木屑,因为常年没人打理,字的边缘已经有些发黑,但依旧能清晰地认出是“苏”字。苏念的指尖不由自主地伸过去,轻轻碰了碰那个字,木质的温润透过指尖传来,让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这刻痕的手法,太熟悉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2yq.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