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抬头一看,立刻欢呼起来:“沈老师!”
沈亦臻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额角带着薄汗,显然是刚从公司赶过来。他今天没穿平时的西装,而是穿了一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少了几分商场上的锐利,多了些温和的烟火气。
“沈老师,您今天要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呀?”林小满跑过去,拉着沈亦臻的衣角问。上次沈亦臻给他们讲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之后每次他来,大家都盼着听新的历史故事。
沈亦臻揉了揉林小满的头发,把布袋子放在桌上,笑着说:“今天带了个‘小嘉宾’来,你们猜猜是什么?”他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软布包裹的东西,层层打开后,露出一个巴掌大的陶俑——那是一个唐代的彩绘陶俑,俑人梳着双环髻,穿着窄袖襦裙,虽然颜色有些斑驳,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哇!是小泥人!”朵朵睁大眼睛,凑到陶俑面前,小声惊叹。
“这不是小泥人,是陶俑,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做的。”沈亦臻把陶俑放在铺了羊毛毡的桌上,让孩子们围过来,“你们看,她的衣服上还有颜色,这是唐代的彩绘技术,那时候的工匠会用矿物颜料给陶俑上色,让它们看起来更生动。这个陶俑可能是当年某个贵族家里的摆件,陪着主人度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
他讲得很细致,没有用复杂的术语,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唐代的生活场景娓娓道来:“那时候的人们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女孩子会梳各种各样好看的发髻,还会在脸上画妆。这个陶俑的发髻叫双环髻,是当时很流行的样式,就像现在你们喜欢扎双马尾一样。”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陶俑,仿佛能透过它看到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街上有叫卖的小贩,有穿着襦裙的女子,有骑马而过的少年,热闹又鲜活。
“沈老师,那这个陶俑会不会也有故事呀?”萌萌问,手里还抱着她的布老虎。
“当然有。”沈亦臻点头,眼神温柔,“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你们带来的宝贝——小满的怀表,可能陪着他爷爷走过了很多路;朵朵的瓷碗,说不定盛过她奶奶做的甜汤;萌萌的布老虎,可能是她小时候的玩伴。这些故事,都是它们珍贵的地方。”
苏念站在一旁,看着沈亦臻和孩子们说话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当初她提出要开修复课,沈亦臻第一个支持她,不仅帮她找来了适合孩子们的工具和教材,还主动提出要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历史。他总说,修复文物是“修物”,而讲历史是“修心”,只有让孩子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懂得珍惜和守护。
“好啦,故事先讲到这里,我们该动手实践了。”苏念拍了拍手,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来,“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清理自己带来的宝贝,大家记得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轻轻刷,慢慢擦,有不懂的地方就问我或者沈老师。”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围坐在桌边,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林小满拿着软毛刷,一点一点清理怀表表面的灰尘,沈亦臻站在他身边,手把手教他调整刷头的角度:“刷的时候要顺着表壳的花纹走,这样既能清理干净,又不会把花纹磨得更模糊。”
朵朵拿着棉签,沾了一点清水,轻轻擦拭瓷碗的缺口边缘,苏念蹲在她旁边,提醒她:“棉签不要太湿,不然水会渗进瓷碗里,我们慢慢来,不着急。”
月月则拿着羊毛毡,轻轻包裹住铜纽扣,然后用软布擦拭,她的动作很轻,眼神专注得像在完成一件大事。萌萌坐在最里面,用竹镊子把布老虎耳朵里的棉花轻轻整理好,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认真的脸上,落在他们手里的旧物上,落在苏念和沈亦臻温柔的眼神里。老宅里很安静,只有软毛刷轻轻拂过器物的“沙沙”声,偶尔传来孩子们小声的提问和清脆的笑声,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慢了下来,温柔得不像话。
“苏老师,您看!”林小满忽然举起怀表,兴奋地喊,“灰尘都清理掉了,表壳亮了好多!”
苏念凑过去一看,果然,黄铜表壳经过清理,露出了原本的光泽,虽然依旧有氧化的痕迹,但比之前亮了不少。她笑着点头:“真棒!小满很有天赋嘛,接下来我们可以试试矫正表盖了。”
沈亦臻也笑着说:“慢慢来,一步一步来,你肯定能修好它。”
林小满用力点头,眼睛里满是干劲,又低头专注地摆弄起怀表来。
朵朵也举起瓷碗,小声说:“苏老师,碗边的脏东西也擦掉了,您看,荷花的花纹清楚了一点。”
“真的呢,朵朵做得很好。”苏念摸了摸她的头,“这个碗虽然缺了口,但现在看起来更漂亮了,对不对?”
朵朵笑着点头,把瓷碗抱在怀里,像是抱着稀世珍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2yq.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