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新的约定
深秋的风裹着桂花最后一缕残香,掠过市博物馆朱红色的檐角时,苏念的指尖正轻轻拂过展厅玻璃的温度。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来,在地面投下长而窄的光斑,尘埃在光里浮沉,像被时光揉碎的金箔,落在她米白色的羊绒大衣下摆上。
“就是这张。”沈亦臻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低沉里带着不易察觉的轻颤。他微微俯身,指腹点在展柜中央的照片上——那是去年在敦煌莫高窟南区第323窟拍摄的金佛,佛身通体贴金,历经千年依然泛着温润的光泽,衣袂褶皱间还留着当年工匠细细錾刻的云纹,连衣摆处垂落的璎珞都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会随着风轻轻晃动。
苏念的呼吸顿了顿。她见过无数张文物照片,从商周的青铜鼎到唐宋的青花瓷,可没有一张像这样,让她心脏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软得发疼。照片下方的说明牌上,一行小字格外醒目:“民国二十一年,苏敬之、沈庭渊先生共同出资修缮此窟,保护金佛免受战火损毁。”
苏敬之,是她的曾祖父;沈庭渊,是沈亦臻的曾祖父。
去年他们在敦煌的时候,原本是为了追查当年两家先祖共同收藏的一批古籍下落,却意外在莫高窟的档案里翻到了这段记载。那时风沙正烈,吹得鸣沙山的沙子打在相机镜头上沙沙响,沈亦臻蹲在洞窟里,用手电筒照着墙面上模糊的题记,一字一句念给她听:“苏君敬之,沈君庭渊,共护此佛,愿后世无恙。”
此刻在博物馆安静的展厅里,再看这张金佛照片,苏念忽然觉得那些隔着百年的时光,好像都在阳光里融化了。她想起小时候祖母给她讲的故事,说曾祖父当年为了把这尊金佛从战火里运出来,在沙漠里走了整整七天,水喝完了就嚼骆驼刺,鞋子磨破了就光着脚,怀里始终抱着裹着棉絮的佛身,连咳嗽都不敢用力,怕震坏了佛身上的金箔。
“那时候曾祖父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样,对着金佛说过什么?”苏念轻声问,目光还落在照片上。佛的眉眼低垂,带着悲悯的温柔,仿佛正静静地看着展厅里的两个人,看着跨越百年的血脉在此刻交汇。
沈亦臻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展柜的另一侧,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丝绒盒子,打开来,里面是两枚银质的徽章——左边那枚刻着“苏”字,右边刻着“沈”字,边缘处都雕着和金佛衣袂上一样的云纹,是他根据敦煌档案里的图纸,找老银匠手工打制的。
“我问过博物馆的老师,”他走到苏念身边,声音比刚才更轻,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当年曾祖父他们修缮完洞窟后,在佛座下埋了一个木盒,里面放着两块玉佩,一块刻着‘守’,一块刻着‘承’。可惜后来洞窟经历过一次小规模的坍塌,木盒再也没找到。”
苏念看着他手里的徽章,眼眶忽然有点发热。她想起去年在敦煌,沈亦臻为了帮她挡住突然滚落的碎石,手臂被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渗出来,染红了他浅灰色的衬衫,可他第一反应却是把她往身后护,问她有没有事。那时候她就知道,眼前这个人,和百年前的沈庭渊一样,有着一颗愿意为守护而付出的心。
沈亦臻拿起刻着“苏”字的徽章,轻轻别在苏念的大衣领口上。银质的徽章贴着她的皮肤,带着一点微凉的温度,却让她觉得胸口暖暖的。“我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约定。”他的目光落在她的眼睛里,认真得像是在许下一个会跨越千年的承诺,“以后,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文物,一起把它们保护好;我们也一起整理两家的故事,把曾祖父他们的坚守,讲给更多人听。”
苏念看着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祖母给她看的那本旧相册。相册里有一张曾祖父和沈庭渊的合影,两个人都穿着民国时期的长衫,站在莫高窟的崖壁前,手紧紧握在一起,脸上带着坚定的笑容。那时候她还不懂,为什么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会因为一尊金佛而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直到此刻,当沈亦臻的手握住她的手时,她才忽然明白——那不是简单的友情,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信念的传承,是用承诺串联起的血脉与责任。
沈亦臻的手很暖,指腹上还有常年握笔留下的薄茧,却让她觉得无比安心。她用力回握住他的手,像是要把自己的决心也传递给他:“我愿意。”这三个字很轻,却在安静的展厅里格外清晰,仿佛能穿透玻璃,传到照片里的金佛耳中,传到百年前那两个坚守的先祖耳中。
阳光渐渐西斜,落在照片上的光斑慢慢移动,给金佛的衣袂镀上了一层更暖的光晕。苏念和沈亦臻就这样站在展柜前,手紧紧握在一起,像百年前的苏敬之与沈庭渊一样,用沉默的坚守,许下了一个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新约定。
展厅里偶尔有其他游客走过,脚步声轻轻浅浅,却没有打断他们之间的默契。苏念忽然想起去年在敦煌的那个夜晚,他们坐在鸣沙山的沙丘上,看着满天的星星。沈亦臻说,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颗星星,它们在时光里闪耀,等着被人发现,被人守护。那时候她还笑着问他,那我们是不是就是追星星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2yq.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