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公益培训第一站
越野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窗外的风景早已从城市的钢筋水泥,换成了层层叠叠的青山与错落有致的土坯房。苏念放下手中的考古地图,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车窗外掠过的梯田上。田埂边偶尔能看到几座老旧的石碾,或是墙角堆放的破损陶罐,这些不经意间出现的老物件,让她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又重了几分。
“苏老师,前面就到青石镇了。”司机老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次特意被请来当向导,他指着前方山谷中一片聚拢的房屋,“翻过最后一道梁,再走二十分钟就到镇中心的文化站,咱们的培训点就设那儿。”
苏念点点头,转头看向身边的团队成员。副驾驶座上的林薇正低头检查修复工具包,她是团队里最年轻的修复师,专攻陶瓷修复,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套微型打磨工具;后排的陈默则在整理文物保护手册,他负责木质文物修复,手里的手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备注,都是针对山区潮湿气候的特殊防护技巧;还有负责金属文物修复的赵师傅,正闭目养神,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挂着的青铜工具,那是他从业三十年来的宝贝。
“大家再检查一下各自的工具,尤其是易碎的试剂和精密仪器,”苏念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青石镇气候潮湿,文物破损情况可能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咱们得做好万全准备。”
“放心吧苏老师,”林薇抬起头,脸上带着些许兴奋,“我把恒温箱都检查三遍了,陶瓷修复用的黏合剂和填补材料都妥善存放着呢,绝对不会出问题。”
陈默也合上手册,笑着补充:“保护手册我印了一百份,还特意加了图文并茂的简易操作指南,村民们就算不识字,看图片也能明白大概。”
赵师傅睁开眼,眼中带着笃定:“金属除锈的设备都调试好了,针对山区常见的锈蚀类型,我还准备了几种自制的温和除锈剂,不会损伤文物本体。”
苏念满意地笑了笑。这支文物修复团队是她一手组建的,每个人都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与热爱,这也是她敢于带着大家深入偏远山区开展公益培训的底气。这次公益培训计划,是她筹备了大半年的心血——在之前的一次考古调查中,她发现很多偏远山区散落着大量民间文物,这些文物没有得到专业保护,有的被随意堆放在墙角受潮发霉,有的甚至被当成废品丢弃,还有的因为村民缺乏保护知识,在自行“修复”时造成了二次损坏。
从那时起,苏念就下定决心,要把文物保护的知识带到这些偏远地区,不仅要免费为村民修复文物,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身边的老物件,让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文物能够长久留存。青石镇是他们公益培训的第一站,这里交通闭塞,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间文物,却因为缺乏专业保护,很多珍贵的老物件都在慢慢破损消失。
越野车终于驶进了青石镇,镇子比想象中更古朴。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蜿蜒曲折,两旁是清一色的灰瓦土墙,屋檐下挂着一串串晒干的玉米和红辣椒,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柴火的混合气息。偶尔有几只土鸡慢悠悠地穿过街道,看到越野车驶过,扑腾着翅膀躲进路边的巷子里。
镇文化站就坐落在镇子中心,是一座翻新过的老祠堂,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匾,上面“青石镇文化站”五个字已经有些斑驳。文化站的王站长早就带着几个工作人员在门口等候,看到越野车停下,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
“苏老师,可把你们盼来了!”王站长约莫五十岁,皮肤黝黑,笑容淳朴,握着苏念的手用力晃了晃,“我这电话都快被村民们打爆了,天天有人来问,免费修文物的专家啥时候到。”
苏念笑着回握:“王站长辛苦你了,这段时间多亏你帮忙宣传筹备。”
“应该的应该的!”王站长领着众人往里走,“咱们这青石镇,老物件可不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几样祖传的宝贝,就是没人会修,眼睁睁看着它们坏,心疼啊!”
文化站的正殿被布置成了临时培训室,靠墙摆着几张长桌,上面铺好了蓝色的防尘布,墙角堆放着村民们提前送来的几件文物,有破损的陶罐、开裂的木盆,还有锈迹斑斑的铜锁。正殿两侧的偏房被改造成了临时修复室,王站长特意让人安装了临时电源和照明设备,还准备了几台除湿机,尽量模拟专业修复室的环境。
“苏老师,你看这样安排行不行?”王站长指着布置好的场地,“要是有啥需要调整的,我马上让人弄。”
苏念仔细查看了一遍,正殿的采光很好,长桌排列整齐,足够二十几人同时学习操作;偏房虽然不大,但通风和除湿设备都到位了,用来做修复工作间正合适。“太周到了王站长,这样已经非常好的,”她感激地说,“麻烦你再帮我们在门口贴个通知,说明天正式开始培训和修复,今天下午我们先整理场地,有村民想提前送来文物也可以接收登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2yq.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