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那窗棂由横竖木条拼接而成,形成一个个方形的格子,每个格子中间都嵌着小小的梅花雕花,虽然木质已经发黑,部分雕花也有破损,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确实少见,”她拿出手机,对着窗棂拍了张照片,“回去可以整理到民居建筑资料库里,说不定以后做相关展览能用上。”
沈亦臻看着她认真拍照的样子,眼底满是宠溺。他认识的苏念,向来如此,对任何与文物相关的细节都不肯放过,这份执着与热爱,也是当初吸引他的地方。
二十分钟后,两人抵达市立文物纪念馆。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门口的石狮子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威严矗立。馆里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他们的早到,看到两人进来,纷纷笑着打招呼。
“苏老师,沈老师,早啊!”门口的保安大叔热情地挥挥手,“库房的门我已经打开了,李馆长说让你们直接过去。”
“谢谢王叔。”苏念笑着回应,拉着沈亦臻的手,快步走向库房方向。
纪念馆的文物库房位于主体建筑的地下一层,恒温恒湿,通风良好,是专门为存放文物设计的。走进库房,一股混合着樟木、皮革和陈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文物特有的味道,苏念和沈亦臻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格外亲切。
库房管理员小陈已经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来,立刻迎了上来:“苏老师,沈老师,你们要的宋代瓷片都放在三号展柜里了,我已经做好了编号和登记。”
“辛苦你了,小陈。”沈亦臻点点头,接过小陈递来的库房钥匙和手套,“昨晚跟你说的唐代陶俑,表面浮尘处理得怎么样了?”
“已经处理好了,”小陈答道,“我按照您教的方法,用软毛刷轻轻扫过,没有用任何清洁剂,现在放在修复室的工作台上。”
“好。”沈亦臻应着,和苏念一起戴上棉质手套,走进库房。
三号展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块瓷片,大小不一,颜色从天青到月白不等,正是昨天新入库的宋代瓷片。苏念拿起一块较大的瓷片,对着库房顶部的冷光灯仔细观察,指尖轻轻摩挲着釉面,感受着那细腻温润的触感。
“这确实是汝窑瓷片,”她轻声说道,语气里难掩激动,“你看这釉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说的就是这种颜色,而且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呈蟹爪纹状,是汝窑的典型特征。”
沈亦臻也拿起一块瓷片,放在放大镜下查看:“胎质细腻,呈香灰色,符合北宋汝窑的胎体特点。这块瓷片的边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说不定原本是一件碗或者盘,可惜碎得太厉害了。”他放下瓷片,看向苏念,“我们把这些瓷片的尺寸、釉色、开片特征都记录下来,再用三维扫描仪扫描存档,看看能不能通过计算机技术还原出原本的器型。”
“嗯。”苏念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开始逐一记录。沈亦臻则打开库房里的三维扫描仪,小心翼翼地将瓷片放在扫描台上,调整参数,开始扫描。
库房里很安静,只有扫描仪运作的轻微声响,以及苏念写字的沙沙声。阳光透过库房顶部的采光窗,折射出柔和的光线,照亮了两人专注的身影。他们偶尔会低声交流几句,讨论瓷片的特征,或是纠正彼此记录中的细节,默契得仿佛一个人。
不知不觉间,一上午的时间便过去了。当两人把所有瓷片都记录扫描完毕时,库房外传来了小陈的声音:“苏老师,沈老师,午饭准备好了,李馆长让你们过去吃。”
苏念抬起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经中午十一点半了。她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意:“没想到这么快,今天的收获挺大的,至少确定了这些瓷片都是北宋汝窑的,而且有几块能拼接到一起。”
沈亦臻关掉扫描仪,走过来握住她的手,轻轻揉搓着她发酸的手腕:“辛苦你了,回去我给你按按。”他的掌心温热,力道适中,让苏念瞬间觉得疲惫消散了大半。
两人走出库房,李馆长已经在餐厅等候了。餐厅里的饭菜很简单,三菜一汤,都是家常口味,却做得十分可口。李馆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已经有些花白,却精神矍铄,谈起文物便滔滔不绝。
“小苏,小沈,昨天那批瓷片怎么样?”李馆长一边给两人夹菜,一边问道,“是不是如我所说,是汝窑的?”
“确实是北宋汝窑的,李馆长眼光真准。”沈亦臻笑着答道,“而且有几块瓷片可以拼接,我们打算用三维技术还原器型,说不定能填补馆里汝窑器物的空白。”
“太好了!”李馆长一拍大腿,脸上满是兴奋,“汝窑器物存世量极少,要是能还原出一件完整的器型,对我们纪念馆来说可是件大事。”他顿了顿,又说道,“下午城西老宅的雕花木门,你们可得仔细看看,那老宅据说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主人以前是个盐商,家里的装修肯定不一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2yq.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