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章:联盟的成立
秋日的晨光穿过梧桐叶隙,在市纪念馆门前的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碎金。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檐角的铜铃随着微风轻晃,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特殊的集会奏响序曲。门前的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穿着休闲装的年轻人举着相机四处张望,鬓角染霜的老者捧着泛黄的文物图册低声交流,还有几位穿着志愿者马甲的人正引导着人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今天,“民间文物保护联盟”将在这里正式成立。
苏念站在纪念馆大厅的回廊下,指尖轻轻拂过展柜里一尊宋代青瓷瓶的玻璃罩。阳光透过高窗落在她身上,为她米白色的衬衫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她转头看向不远处正在和几位收藏家交谈的沈亦臻,他穿着深灰色西装,身姿挺拔,正耐心倾听一位老者讲述家中传下来的清代字画修复经历,偶尔点头回应,眼神里满是认真。察觉到她的目光,沈亦臻抬眼望来,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隔着人群朝她比了个“一切顺利”的手势。
这场联盟的成立,源于三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文物抢救。当时苏念在城郊的旧货市场发现了一批疑似民国时期的书信手稿,纸张已经泛黄发脆,有些甚至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她带着手稿找到沈亦臻时,这位以严谨着称的文物鉴定专家也难得露出了急切的神情——那些手稿竟是民国时期着名考古学家的田野笔记,记录了多处未被发掘的古遗址信息,若是损毁,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两人连夜联系专业修复师,又发动身边的文物爱好者帮忙收集相关文献,整整一周连轴转,才终于将手稿修复并整理成册。也就是在那个深夜,看着工作室里堆积如山的文物资料和众人疲惫却满足的笑脸,沈亦臻突然说:“我们应该成立一个联盟,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力量聚起来。”苏念当时正用软毛刷轻轻清理手稿上的灰尘,闻言抬头,眼中瞬间亮起了光:“对,让更多人知道,保护文物不只是专家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能出一份力。”
从那以后,两人便开始忙着筹备联盟的各项事宜。沈亦臻负责联系文物界的专家学者和收藏家,用他多年积累的人脉为联盟搭建起专业支撑;苏念则一头扎进民间,走访旧货市场、古玩店,甚至在网上开设了“文物保护小课堂”,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文物爱好者。有人质疑他们“民间组织做不了大事”,也有人担心联盟会沦为形式主义,但每当苏念看到那些年轻人为了寻找一件流失的民间文物,骑着电动车跑遍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当沈亦臻收到老者主动捐赠的家传文物,说“交给联盟,我放心”,他们就知道,这件事必须坚持下去。
“各位来宾,各位文物保护事业的同仁们,上午好!”纪念馆馆长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大厅,喧闹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苏念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衬衫的领口,和沈亦臻并肩走到台前。台下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们身上,有期待,有好奇,也有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同频共振的热忱——那是对文物、对历史、对文化根脉的共同珍视。
馆长简单介绍了联盟成立的背景后,将话筒递给了沈亦臻。他接过话筒,目光缓缓扫过台下的人群,声音沉稳而有力量:“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民间文物保护?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埋着祖先的故事;我们身边的每一件老物件,都藏着民族的记忆。上个月,我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家里有一个清代的铜香炉,是他祖父传下来的。因为不懂保养,香炉的表面已经开始氧化发黑,老先生急得睡不着觉,四处打听修复的办法。后来通过我们的预热活动,他找到了专业的修复师,当看到香炉重新焕发光彩时,老先生握着我的手说,‘这不是一个香炉,这是我们家的根啊’。”
台下传来轻轻的叹息声,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沈亦臻顿了顿,继续说道:“文物从来不是冰冷的摆件,它是有温度的,是活着的历史。但现在,还有太多的民间文物因为缺乏保护知识而受损,还有太多的珍贵文物在流失。我们成立这个联盟,就是想搭建一个平台——让懂专业的人能发挥所长,让爱文物的人能找到组织,让每一件散落的‘宝贝’都能被看见、被保护。”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苏念看着沈亦臻的侧影,想起他为了筹备联盟,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推掉了国外博物馆的邀请。她知道,对他而言,文物保护从来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使命。
待掌声平息,苏念接过话筒,她的声音比沈亦臻更柔和,却带着同样的坚定:“大家好,我是苏念。在筹备联盟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可爱的人。有一位叫小林的大学生,他利用暑假时间,走遍了家乡的十几个村落,拍摄了两百多张老建筑的照片,整理成《乡村文物档案》发给我们;还有一位开古玩店的张老板,主动提出要免费为联盟提供鉴定咨询,他说‘以前开店是为了谋生,现在想为文物做点实事’;还有很多网友,在我们的线上平台分享自己家的‘老物件故事’,有民国时期的钢笔,有五六十年代的粮票,还有外婆传下来的银镯子……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串联起的是一个个家庭的记忆,也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2yq.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