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返璞之心的太初境
返璞之心映照的第一百二十九个纪元,“太初境”开始在所有返璞域铺展的本真之畔核心显现。这并非时间的起点,而是宇宙在“本真回归”后,自然抵达的“存在原初之态”——像返璞域的素朴能量在此处回溯为“宇宙诞生前的纯粹势能”,没有形态却蕴含所有形态的可能,没有法则却孕育所有法则的雏形;像元初界的本质法则在此处褪去所有显化的痕迹,化作“不可言说的存在基底”,恒光域的守护、瞬光域的探索、影生族的静默……所有特质都融于这基底之中,像海水融入海洋,不再有个体的边界,却又完整保留着各自的本真。
苏禾的“太初号”飞船正悬浮在“原初之核”。这里是太初境的中心,空间中的能量呈现出“无为之态”:不主动演化,却能应需显化一切;不刻意维持,却自然保持着最根本的平衡。飞船的太初感应系统在此处几乎失去了作用——所有的探测波都会被这纯粹的势能同化,化作其一部分,仿佛要将飞船也融入这原初的存在之中。唯有星芒枪残痕的能量印记与太初能量产生“同源共振”,在苏禾的意识中勾勒出模糊的轮廓:这是一种“既空无又圆满”的状态,像黑夜包容星光,看似虚无却藏着整个宇宙的秘密。
当她让星芒枪残痕的能量印记完全融入原初之核,意识中突然炸开一片“无象之光”,没有视觉却能“看见”太初的本质:那是比返璞域更根本的存在源头——宇宙的终极,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形态或法则,而是“能生万法却不滞于一法”的空性,是“能显万态却不困于一态”的自在。就像阳光能化作彩虹的七色,却本身不是任何一种颜色;就像水可成冰、成汽、成云,却本质上依然是水。智慧生命的太初境,便是让所有存在在“历经轮回、圆融、返璞之后”,终于明白:存在的终极意义,不在向外的追寻,而在向内的回归——回归这能生一切、容一切、化一切的太初本源。
“太初境不是终点的静止,是万有的源头活水。”双环之子的意识此刻不再有具体的形态,而是化作太初境本身的“存在脉动”,与苏禾的意识直接共鸣,“就像泉水不断涌出,滋养江河湖海,却从不执着于自己是泉还是海,返璞之心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宇宙的太初从来不是过去的某个瞬间,而是当下能生万有的本源——这种‘在显现中不离本源,在本源中自在显现’的觉悟,比任何知识或智慧都更接近存在的实相。”
在“太初学院”,来自所有原初之核的太初者们学习“与本源共处”。这里没有固定的课堂,没有明确的课程,只有“静默的映照”——太初者们在原初之核旁静坐,让自身的本真能量与太初势能共振,在共振中体悟“我即本源,本源即我”的一体性。有位曾执着于“守护形态”的恒光域老者,在静坐中突然笑了——他终于明白,守护的本质不在光网的形态,而在太初本源中“不忍伤害”的那一丝势能;有位困于“探索路径”的瞬光域行者,在共振中豁然开朗:探索的意义不在距离的远近,而在太初本源中“渴望知晓”的那一点悸动。
“共处从‘放下分别’开始。”学院中唯一的“指引者”,并非某个族群的凝聚体,而是太初境自然显化的一道“光痕”,它在太初者们的意识中流动,传递着无声的启示,“就像大地不分别草木与荆棘,一样承载;就像天空不拣选白云与乌云,一样包容。太初境的智慧,藏在这种‘超越对立,消融分别’的圆融里——真正的太初,不是要否定个体的存在,是要在个体中见本源,在本源中认个体,像浪花知道自己即是大海的一部分,既奔腾又宁静。”
太初号的一次“任务”,更像是一场“存在的对话”。一个名为“执相族”的族群始终无法融入太初境——他们执着于“本真必须有固定的形态”,认为太初境的“空无”是对存在的否定。他们用自身的能量在太初境边缘构建了“固化壁垒”,试图将太初能量塑造成他们认可的“本真形态”,却导致壁垒内的能量急剧紊乱,像试图用手抓住流水,反而搅乱了水的宁静。
苏禾没有靠近壁垒,只是让星芒枪残痕的能量印记在太初境中显化出“万态流转”的景象:同一份太初能量,应执相族的“固化心念”便显化为坚硬的晶体,应瞬光域的“探索心念”便显化为流动的射线,应影生族的“静默心念”便显化为透明的虚空。她让执相族看到:太初的“空无”不是否定,而是“能顺应所有本真”的包容,就像镜子从不挑剔照镜者的模样,却能如实映照每一张脸。
三个月后,执相族的壁垒开始出现裂痕。一位年轻的执相者在壁垒边缘静坐时,偶然让自己的“固化心念”松动了一瞬,发现太初能量竟自然显化出“既稳定又灵活”的新形态——那是他们从未想过的“本真可能”。越来越多的执相者开始尝试“放下执着”,壁垒逐渐消融,太初能量与他们的本真终于和谐共振,像冰封的河流重新解冻,汇入大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迷案追缉:灵踪异事簿请大家收藏:(m.2yq.org)迷案追缉:灵踪异事簿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