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风雪未歇。
三日时光,如三座冰山压在伏德肩头。
他长跪于坛前,不食不饮,不言不语,仿佛与这片浸透了四百年风霜的土地融为一体。
手中那根象征着汉室权威的汉节,早已被他的体温捂热,又被风雪夺去温度,此刻冰凉如铁,坚硬得像一个无法回头的决定。
他的膝盖早已麻木,唯有心中的信念,在与彻骨的寒意反复拉锯。
夜至三更,万籁俱寂,唯有雪落之声细微可闻。
一阵若有似无的声响传来,像是犁铧划破冻土,缓慢而固执。
伏德眼皮微动,却未抬首。
那声音越来越近,最终停在他身侧。
一道苍老而虚幻的身影,拄着一柄同样虚幻的耕犁,静静地立着。
他身上穿着最寻常的短褐,满是泥土的痕迹,面容在风雪中模糊不清,唯有一双眼睛,沉淀着岁月的浑浊与清澈。
“痴儿。”老耕的残魂开口,声音沙哑,仿佛被风吹了几个轮回,“跪在这里,能把冻死的人跪活吗?”
伏德身躯一震,依旧没有抬头。
老耕也不在意,自顾自地说道:“我儿死在七国之乱,那年头,吴楚的兵过来,官军也过来,都是抢粮,没差。他为了护着地里那点快熟的粟米,被一刀捅穿了肚子。”
风雪似乎更大了些,吹得老者的残魂微微摇曳。
“我孙死在匈奴南侵,他是被征去守城的,好后生,力气大得很。城破的时候,听说他一个人砍了三个匈奴兵,最后还是被马蹄踩进了泥里。”
老者顿了顿,用那虚幻的手抚摸着同样虚幻的犁把,语气却变得平静:“可我,还在种地。一代一代,都在种。因为我知道,不管谁死了,地不能荒。地不荒,就会长出粮食。长出粮食,就总会有人来收粟。收粟的人,得让我们吃饱饭,不然,他就坐不稳当。”
伏德的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他终于缓缓抬头,望向这位不知名的老者。
老耕浑浊的眼中,映着伏德布满血丝的双眼,他咧开嘴,露出一个质朴的笑:“孩子,我们一直都在。”
话音落下的瞬间,风雪中,一个又一个虚幻的身影浮现。
他们从黄河的波涛中走出,从洛阳的残垣下升起,从四面八方的冻土里钻出。
他们都穿着和老耕相似的衣衫,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农具,镰刀、锄头、扁担……他们没有名姓,没有官爵,只是一个个沉默的农夫。
他们列成望不到边际的方阵,静静地站在风雪里,千万双眼睛,一同注视着祭坛。
然后,一个声音响起,继而是千万个声音汇聚成同一句话,如惊雷滚过冰封的河面:
“我们,一直在。”
这声音不含怨怼,不带威压,却比任何刀剑都更加沉重,更加锋利。
它是一种陈述,一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坛心,班昭的身影愈发凝实。
她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卷竹简,指尖萦绕着淡金色的魂力,正飞速地在简上刻录着什么。
那不是笔,是她的意念,是史官之魂的最后执着。
《焚节录》。
她停下动作,魂力刻下的字迹在竹简上闪着微光:“建安七十三年春,伏德,伏完之子,守汉魂三十载,见四百年心火不灭,终悟:天命非血统之私,乃万民之托。”
刻完这一句,她抬头,目光穿过风雪,落在刘忙身上,眼神清明如镜:“王,史笔在此。你要的,从来不是什么神位,而是给这天下人心,找一条回家的路。”
伏德的身体不再颤抖。
他听懂了。
他缓缓站起,三日的僵跪让他的动作迟缓而艰难,每一步都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捧着那根冰冷的汉节,一步一步,走入坛心。
他没有看刘忙,甚至没有看班昭,他的目光越过所有人,望向了脚下奔腾不息的黄河。
那浑浊的河水此刻却如明镜一般,倒映出的不是天空,而是一幕幕流转的画面——高祖斩白蛇,文景施仁政,武帝开疆土,光武兴强汉……历代汉家帝王的影像在水中浮现,或雄才大略,或宽厚仁德,最终,画面定格。
那是一个穿着单衣的青年,赤着双脚,在漫天大雪中被乱兵裹挟着前行。
他的面容憔含着屈辱与不甘,却依然努力挺直着脊梁。
是献帝,是这四百年汉室的最后一抹余晖。
伏德的虎目瞬间赤红,泪水夺眶而出,在冰冷的脸上冲开两道沟壑。
他哽咽着,对着那黄河倒影,像是对着一位久别的君王,低声倾诉:“陛下……若您在天有灵,请看一看今日。臣,伏德,守节三十年,今日所为,不是换主,是为您,为这四百年的汉家天下……续命啊!”
话音未落,他双手高举汉节,猛地将其投入身前的火盆之中!
“轰——”
火焰冲天而起,将伏德的脸映得通红。
然而,那根由忠诚与信念凝聚的汉节,在烈火中并未化为灰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请大家收藏:(m.2yq.org)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