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京城的将作监,苏妙在熟悉了环境并赢得部分尊重后,脑洞再次大开。经历了洪灾,她开始思考这个时代的水利和农业问题。
她想起历史书上的“代田法”、“区田法”,又结合了一点模糊的现代农业印象,捣鼓出了一份“高效抗旱增产耕种方案”,兴致勃勃地呈送给荣晖。
荣晖拿到那份充满了现代术语,如“合理密植”、“轮作套种”、“选育良种”却又缺乏具体操作细节的“方案”时,有些哭笑不得。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将方案交给了司农寺的官员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农去看。
结果可想而知。老农们看得直摇头:“姑娘,这地不是这么种的啊!密植?那不得抢肥抢水,都长不好?”“轮作是有的,但这套种……闻所未闻。”
司农寺官员则觉得此女异想天开,【毫无依据,徒增笑耳。】
苏妙得知反馈,大受打击,颇有些委屈。
荣晖召见了她,没有责备,而是耐心道:“你的想法,有些或许在道理上是通的。但农事乃国之根本,关乎千万百姓温饱,不可不慎。
任何新法推行,需有充分依据,需经小范围试验,证明确实有效且优于旧法,方可逐步推广。你若真有心于此,朕可划一小块皇庄予你,配给老农和吏员,由你主持,试种一年。成功,则大功一件,朕为你推广天下;失败,亦无大碍,汲取教训便可。如何?”
苏妙眼睛一亮!【皇庄试验田!这主意好!】她立刻来了精神:“谢陛下!民女……臣定当尽力!”
于是,苏妙又满怀热情地投入了她的“农业实验”中。虽然过程注定磕磕绊绊,但这种鼓励尝试、允许失败的态度,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包容。
她不再急于求成,开始真正沉下心来研究这个时代的农业技术。
时光荏苒,数年过去。
在大燕朝局稳步向好之际,荣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正式册封七皇子荣瑄为瑄王,并令其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
这道旨意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多年来,皇帝对荣瑄的悉心培养和看重,朝野上下有目共睹。荣瑄虽年轻,但沉稳好学,仁厚明理,在几次代皇帝祭祀、接待外使等场合表现得体,赢得了不少大臣的好感。尤其是在豫州灾区的经历,让他身上多了份难得的悯民之气。
相比其他几位资质平庸或年纪更小的皇子,荣瑄无疑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册封大典隆重举行。看着身着太子冠服、举止日益沉稳的荣瑄,荣晖心中感慨万千。这个孩子,是他为大燕未来选定的守护者,倾注了他无数心血。
此举在朝野间再次引起了细微的涟漪,但很快便平息下去。原因无他,陛下登基至今,后宫妃嫔虽不少,却始终未有皇子诞生国本空虚已久,早已是朝臣们私下忧虑的大事。
如今陛下择贤明之弟立为储君,既是无奈之举,亦是明智之选,总好过帝位空悬或落入庸碌之子手中。
荣瑄本人更是诚惶诚恐。在正式受封后,他于东宫书房内向荣晖长跪不起:“皇兄正值春秋鼎盛,何须急于立储?且臣弟年幼德薄,恐负皇兄重托,天下厚望!”
荣晖扶起他,语气深沉而真挚:“瑄弟,社稷之重,非朕一人可承。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你秉性仁厚,勤学善思,更难得的是有一颗体恤民情之心。这些年朕将你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便是存了此意。
大燕的未来,需要一位如你这般的守成之君,延续这中兴之业,而非一个开拓之君。你,莫要推辞,更莫要让朕失望。”
这番话既是肯定,也是巨大的压力。荣瑄看着皇兄眼中不容置疑的信任和深切的期望,心中激荡,再次重重叩首:“臣弟……定当竭尽所能,努力学习政事,修身养德,绝不辜负皇兄今日之托!”
从此,荣瑄搬入东宫,开始以储君的身份更深入地参与朝政。荣晖给予他更大的权限,允许他阅览更多奏章,甚至开始让他独立处理一些不太紧要的政务,事后亲自批阅指点。
朝臣们也逐渐适应并接受了这位年轻的皇太弟。他们发现,瑄亲王虽年轻,却异常沉稳,不好虚言,处理事务条理清晰,且总能考虑到民生疾苦,颇有陛下之风。
国内方定,边塞又起烽烟。这一次,不是北狄,而是西边的吐蕃。
吐蕃赞普听闻大燕皇帝近年专注于内政和对付北狄,认为西线有机可乘,纠结各部,陈兵边境,不断挑衅,侵扰大燕藩属,试探大燕反应。
边境军报雪片般飞入京城。朝堂之上,再次就是战是和争论起来。
主和派认为:吐蕃不同于北狄,其地高苦寒,出兵征讨耗费巨大,且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不如遣使安抚,许以金帛,让其自退。
主战派则以军方为代表,认为:吐蕃狼子野心,若示弱,其必得寸进尺,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方能保西境长久安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渣男从良记请大家收藏:(m.2yq.org)渣男从良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