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眼中闪过赞赏:“宠辱不惊,好!那就依你所言。”
尔康知道,自己通过了又一个考验。若是急不可耐地答应,反而显得功利心太重。
傍晚回府,尔康发现紫薇正在教东儿认字。三岁的东儿聪明伶俐,已经能认不少汉字。
“阿玛!”东儿看到尔康,欢快地扑过来。
尔康抱起儿子,心中涌起满满的幸福感。但他注意到,东儿的教育似乎偏重文学,对满语和骑射几乎一无所知。
当晚,尔康与紫薇商量:“紫薇,东儿已经三岁了,我想请几位师傅,系统地教他满汉蒙三语,还有骑射功夫。”
紫薇惊讶:“尔康,东儿还这么小,会不会太早了?而且我们是福家,又不是宗室子弟,需要学这么多吗?”
尔康正色道:“正因为不是宗室,才更需要努力。东儿将来若要出人头地,必须比旁人更加优秀。况且...”他压低声音,“我打算将来让东儿认祖归宗,重回富察家。若是连满语都不会说,骑射不精,如何能被宗族认可?”
紫薇更加震惊:“尔康,你要重回富察家?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
尔康握住她的手:“紫薇,你希望东儿将来只是依靠父辈荫庇的身份度日,还是希望他凭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我希望我们的儿子能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不靠祖荫,不凭姻亲,只靠自己的才能。”
紫薇似懂非懂,但她信任尔康:“既然你觉得这样好,那就依你吧。”
尔康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紫薇性格柔弱,缺乏主见,这需要他慢慢引导。而东儿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几天后,尔康开始亲自教导东儿满语基础,并请来可靠的师傅教授蒙古语和骑射。他还特意注重培养东儿的军事素养,经常带他观看京营操练,讲解兵法战略。
紫薇起初心疼儿子辛苦,但看到东儿不仅不厌烦,反而学得津津有味,也就慢慢接受了。
与此同时,尔康在朝堂上越发谨慎。他不再明显地站在永琪一边,而是保持中立,凡事以皇帝的意见为准。
一次朝会,乾隆询问对南方水灾的处理意见。永琪主张大开国库,全力赈灾;而和珅则主张地方自筹为主,朝廷辅助为辅。
众臣议论纷纷,大多支持永琪的意见。轮到尔康发言时,他却出人意料地说:“臣以为,五阿哥与和大人所言各有道理。不如双管齐下:一方面由朝廷拨发部分粮款,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责令地方官员开仓赈灾,并动员乡绅富户捐钱捐粮。同时派遣御史巡查监督,以防贪腐。”
乾隆满意地点头:“尔康所言甚妥,就依此办理。”
下朝后,永琪找到尔康,有些不悦:“尔康,你今日为何支持和中堂的主张?那些地方官员惯会欺上瞒下,若不全由朝廷掌控,赈灾粮款恐怕到不了百姓手中!”
尔康平静地回答:“五阿哥,您的顾虑很有道理。但如今国库并不充裕,北方军防、河工等处处需钱,若全力赈灾,恐其他方面难以为继。臣的建议是权衡之举。”
永琪皱眉:“可是百姓疾苦...”
“臣明白。”尔康接口道,“所以臣才强调要派御史监督。此外,臣还准备私下组织一些商队,运送粮食前往灾区,以补不足。”
永琪这才释然:“原来你已有周全考虑。是我错怪你了。”
尔康微笑:“五阿哥心系百姓,是万民之福。”
然而他心中清楚,永琪这种理想主义的性格,注定难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他越发确信,永琪最终会选择离开宫廷这条道路。
几个月后,尔康的机会来了。乾隆决定南巡,考察河工与灾情,命傅恒留守京城,尔康随行辅佐。
南巡途中,尔康精心安排一切,既展现了江南的繁华富庶,也不掩饰存在的问题。他特意引导乾隆看到一些地方官员贪腐无能的现象,以及民生艰辛的现实。
一次,乾隆微服私访,亲眼看到一个县令如何欺压百姓,勒索钱财。回銮后大怒,当即革了那县令的职。
“尔康,你说这些官员,食君之禄,为何不尽忠职守,反而欺压朕的子民?”乾隆愤慨地问。
尔康恭敬回答:“皇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场积弊非一日之寒,需持之以恒地整顿吏治。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乾隆若有所思:“说下去。”
尔康趁机提出一套官员考核监督制度,借鉴了现代公务员管理体系,但又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乾隆越听越感兴趣,命尔康详细拟奏上报。
南巡归来,尔康因“勤勉王事,建言献策”有功,被擢升为从一品兵部尚书,入值军机处。年仅二十八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军机大臣,圣眷之隆,一时无两。
然而,尔康明白,位高则权重,权重则招忌。他越发谨言慎行,凡事以乾隆的意志为准,从不结党营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渣男从良记请大家收藏:(m.2yq.org)渣男从良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