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组长眉头瞬间拧紧,脸色也沉了下来。在他的阅卷生涯中,不是没遇到过试图用文言文写作的考生,但九成九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通篇语病,典故错用,让人哭笑不得。他心中已然做好了看到一篇“惨不忍睹”之作的准备。
然而,当他站在屏幕前,目光落在那些苍劲有力(从笔迹可见风骨)的文字上时,仅仅读完了第一段,他脸上的不耐与凝重就瞬间被一种极度的惊愕所取代!
“……观夫人生寰宇,亦犹星之悬天、舟之泛海,必审其方位而后可成其道也。”
这立意,这文笔!
他下意识地扶住了王老师的椅背,身体前倾,几乎要将脸贴到屏幕上,开始逐字逐句,屏息凝神地阅读下去:
昔者屈子沉吟泽畔,非不知渔父之乐,然兰蕙之性岂甘同于蒿艾?遂怀石赴湘流,留《离骚》照汗青。此守其志而彰其值也。陶潜解绶归田,非不谙仕途之显,然松菊之节安肯折于斗米?故东篱采菊,令千载仰高风。此安其位而全其真也。由是观之,士之价值,非系于显晦,而在守道不移耳。
以屈原、陶渊明为例,一殉道,一归隐,精准阐释“定位”与“守道”对实现个体价值的关键作用。典故运用贴切自然,对比鲜明,论述有力。
若夫范希文划粥断齑,处江湖则忧黎庶,居庙堂则固边防。其《岳阳楼记》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岂非立身有定,故能进退皆忧乐天下耶?至若张横渠立“为天地立心”之誓,王阳明践“知行合一”之旨,皆因定位明确,故能成万世师表。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非虚言也。
笔锋一转,引范仲淹、张载、王阳明为例,论述更高层次的“位”——心系天下的士大夫之位。论证层层递进,从个人操守上升到家国情怀与思想传承,格局宏大。
然今之世,有逐利如鹜者,朝慕钟鸣鼎食,暮羡林泉高蹈,终岁惶惶若丧家之犬。此正如《易》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昔赵括徒读父书,强居将位,卒使四十万甲胄尽埋长平;王安石锐意革新,然用人失察,终致青苗法成祸民之政。故《礼记》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实为至理。
联系现实,批判无定位、无操守的浮躁世风,并引用赵括、王安石的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德不配位”的危害,引经据典,切中时弊,思辨性极强。
盖闻骐骥不服盐车,鸿鹄不栖榆枋。人之在世,当审己度势:才若管仲,当展经纶于庙堂;性若林逋,可寄情怀于梅鹤。昔孔圣赞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志,复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是知价值之实现在乎适性循道,非必拘于显达也。
再以骐骥、鸿鹄为喻,强调人需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引用管仲、林逋、曾点、颜回等历史人物,说明价值实现方式的多样性,进一步深化“定位”的内涵,充满辩证色彩。
诚能明乾坤定位之义,守穷达不易之节,则虽处陋巷而声振金石,纵居卑位而德润四方。如此,则个体之价值如明珠在渊,其光自耀;似美玉蕴璞,温润终彰。岂不闻《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足矣!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明位守节的重要性,并以明珠美玉为喻,文采斐然,意境高远。最后化用《诗经》,余韵悠长,彰显出作者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李组长一口气读完,竟半晌没有动弹,仿佛神魂都已被这篇文章吸了进去。他胸膛微微起伏,呼吸有些粗重,握着椅背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泛白。
“这……这……”他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有些干涩,竟一时不知该如何评价。
这篇文章,已然超出了他对“高考优秀作文”的所有认知范畴!
其思想之深刻,引经据典之娴熟精准,文章结构之严谨,语言功力之老辣,逻辑思辨之清晰,甚至远超许多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水平!这哪里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写出来的?这分明是浸淫国学数十年的老学者才能有的底蕴和气度!
“组长,这……这该怎么判?”王老师在一旁,看着李组长震惊失态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问道。他也被这篇文章彻底折服了,但正因为如此,反而不敢轻易下笔打分。这分数给高了,怕引起争议;给低了,天理难容!
李组长猛地回过神来,眼神中闪烁着极度兴奋的光芒,他用力一拍王老师的肩膀(差点把王老师拍散架),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快!快把这篇作文的图像单独提取出来,加密!立刻上报大组长!不!直接上报阅卷工作领导小组和质检组!要快!这是……这是可能要惊动上面的大事!”
他意识到,这篇《定位守道论》的出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评判问题了。它涉及到的,是一个可能打破常规的、前所未有的天才的发现,甚至可能引发关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关于特殊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讨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