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经大学新学期的喧嚣,如潮水般涌过校园。
林志华和苏清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周围是同学们对未来的热烈讨论。
Mt. Gox交易所暴露的巨大漏洞让他一直不安。
一个更庞大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
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为未来构筑更安全的基础。
旁边一个气质沉稳的男生凑过来问道:
“同学,看你笔记做得很特别,是哪个系的?”
“统计系,陈鑫。”
他简短回答:
“金融系,林志华。”
陈鑫,统计天才,大二就被谷歌挖走,后来成为硅谷顶尖数据科学家。
前世他们几乎平行线,没有交集。
林志华决定做个试探:
“你对最近网上讨论的比特币有了解吗?”
陈鑫谨慎的说道:
“那个点对点的电子货币?概念很新颖。”
“但感觉……太理想化了,缺乏实体锚定,风险不可控。”
林志华不再深谈:
“确实,还需要时间观察。”
在他心中已默默划去名单上的这个名字。
缺乏对新兴事物的好奇与冒险精神,不适合早期开拓团队。
在《微观经济学》课上,教授讲解着供需曲线。
林志华像扫描仪般评估着教室里的潜在人才。
第三排的女生笔记工整但眼神略显迷茫;
窗边的男生总能精准回答教授的即兴提问,逻辑清晰……
他默默在心中记下特征。
下课铃响,他拦住那个看似懒散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点破关键的同桌体育生李磊:
“同学,你对结合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有兴趣吗?比如运动健康领域。”
李磊揉了揉睡眼:
“新技术?我就觉得打球流汗最实在。那些虚的,搞不懂。”
说完抱着篮球风风火火地跑了。
林志华在加密笔记本上平静地记录:
“李磊,务实,执行力强,但创新思维待激发,需观察。”
这种近乎本能的人才评估成了他的新日常。
白天观察,晚上则在构建他的人才库模型。
细心的苏清瑶察觉到了他的异常:
“你最近总像是在观察每个人,眼神怪专注的,有点吓人。”
林志华晃了晃手边的《组织行为学》课本:
“课程要求的实践作业,分析群体互动模式。”
机会终于降临。
作为金融系新生代表。
他有机会协助学术部整理新生心理普查和职业倾向的匿名数据。
当看到那个庞大的数据库时,他心中一阵激动。
这无疑是座未经开采的金矿。
深夜的学生会办公室,只有他的声音。
他利用权限,谨慎地拷贝了脱敏后的宏观数据分布和典型特征样本。
回到宿舍,他通宵达旦地进行加密分析,寻找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异常值:
“A同学: 数学逻辑满分,却选择了文学院。”
“心理画像显示为极度理性型,追求底层逻辑。”
“B同学: 家庭背景指向政法系统,却坚定选择计算机科学。”
“职业倾向强烈偏向密码学与安全领域。”
“C同学: 高考作文趋近零分,但数理成绩惊人。”
备注栏有思维模式独特,可能具有极强系统架构潜力的评估记录。
林志华说道:
“就是这些特质……前世的体系可能埋没了他们。”
这些拥有独特思维模型的人,正是构建未来的绝佳人才。
第二天,他在校园内部技术论坛的偏僻版块。
以分布式系统技术兴趣小组的名义发布了一则晦涩的召集帖。
果然,帖子下大部分回复是标题党。
但很快,他收到了三条站内私信。
深入询问的技术细节和思考角度,精准地指向了那几个异常值的特征。
第一次线下聚会,安排在图书馆一个小型研讨室。
文学系的赵静提前二十分钟到场,带着几本厚厚的数学逻辑和金融史着作;
计算机系的吴锋踩着点进来,背包上贴着贴纸;
最后到场的是数理学院的赵明,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
视线大部分时间落在自己的身前,有种傲世看不起人的感觉。
林志华开门见山:
“感谢各位对分布式系统感兴趣,”
“我认为一种基于密码学和新共识机制的价值传输模式。”
“可能重塑未来的信任基础。我们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来探索。”
他展示的PPT内容扎实,看似是技术探讨。
却巧妙埋设了未来几年才会成为焦点的技术难点框架。
赵静飞速记录,不时提出切中肯綮的问题,涉及经济学和社会学层面;
吴锋眼神发亮,不断补充密码学实现的具体路径和潜在风险;
而赵明大部分时间沉默,在一张废纸上涂画着复杂的网状结构。
直到林志华提出一个关于系统吞吐量瓶颈的假设性难题时。
赵明突然抬起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囤币,比特币首富之路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囤币,比特币首富之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