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经大学图书馆里,午后的阳光将书架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
林志华正埋首于《货币银行学》的笔记,却被邻桌的抱怨声打断。
一个男生烦躁地推了推键盘。
“这什么玩意儿?注册个钱包还要先理解去中心化?买个比特币比解微积分题还绕!”
他的同伴凑过来看屏幕,正是林志华团队之前开发的“币购”网站界面。
他叹口气:
“可不是吗?论坛里那些卖家黑话一堆。”
“线下交易又怕遇到骗子。感觉这圈子对新手太不友好了。”
林志华握着笔的手停了下来。
前世的加密货币应用,追求的是极致的用户体验,一键购买,无缝衔接。
而2010年的现实是,技术极客们筑起的高墙,将无数好奇的普通人挡在了门外。
一个念头悄然浮现!
既然币购尝试解决交易渠道问题却步履维艰。
为何不先做一个更轻量,更安全的基础设施?
一个真正面向新手的指南针。
当晚,512宿舍的卧谈会,林志华看似随意地抛出了话题。
“你们说,要是咱们不做交易平台,”
“而是做个纯教程和工具网站。”
“教小白怎么安全地买,怎么存比特币,会不会有市场?”
上铺的张猛立刻探出头:
“教程?有人看吗?现在不都自己摸爬滚打?”
正在打游戏的王浩按下暂停键,转过头:
“难说。我当初琢磨明白也花了小半个月,要真有靠谱的指南,能省不少事。”
“如果只提供信息,不涉及资金流转,法律风险会小很多。”
“关键是内容要准确并且安全。”
林志华心中有了底。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几天来构思的简易脑图。
“我的想法是,我们定位为信息服务者。”
“核心是三块:一是详尽的图文,视频教程,从零开始教注册钱包、基础概念;”
“二是安全知识库,教用户如何识别骗局,安全交易;”
“三是工具集成,比如实时价格,计算器。”
“也许还能做个简单的QR码生成器,方便收款。”
他强调关键原则: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绝不碰用户的币,不碰私钥,不做交易中介。”
“只提供知识和工具,决策权完全交给用户自己。”
王浩首先表示赞同:
“这个思路靠谱!”
“轻资产,快迭代,风险可控。”
其他人也点头:
“专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这是市场的真实需求。”
项目方向就此敲定。
林志华提议命名为“比特助手”。
寓意简单直接。
第二天,团队在常去的教室开了项目启动会。
林志华根据成员特点分派任务:
“赵明,你负责技术框架和工具开发,重点是QR码生成器和数据接口,确保稳定。”
“赵静,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交给你,风格必须极简,清晰,让新手一眼能看懂。”
“吴峰,你心思缜密,负责内容安全审核和线下交易渠道的信息核实。”
“确保我们推荐的每一步骤都经得起推敲。”
“王浩,你研究相关的法律条文。”
“为我们所有的内容加上合规的风险提示,这是我们的护城河。”
“张猛,你负责初期用户测试,用你最小白的视角去挑刺,模拟真实新手会遇到的所有问题。”
“我负责整体规划、内容架构和后续的运营策略。”
林志华在白板上画出产品架构图,再次重申:
“记住我们的核心:赋能,而非掌控。”
“帮助用户建立认知,而不是替他们操作。”
开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赵明对QR码标准一头雾水。
林志华便偶然分享了一篇国外技术博客的链接,引导他找到了开源解决方案。
赵静习惯了花哨的网页设计,对极简风最初难以把握。
林志华便让她参考苹果官网和谷歌搜索页面的设计哲学,强调内容为王。
吴峰为了核实一个线下交易点的信誉。
差点被误认为是调查记者,幸亏张猛凭借其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化解了误会。
两周后,“比特助手”测试版在一个低调的域名下上线。
它极其简陋:几个HTML页面,包含了图文并茂的“比特币入门三步走”。
一个经过初步核实的本地交易者信息列表。
以及赵明攻克难关实现的QR码生成器。
林志华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在Bitcoin Talk论坛的新手求助版块发了一篇帖子。
标题谦逊地写着:
“分享一个我们团队制作的新手工具网站,希望能帮到刚入门的朋友。”
他预想过几种可能:
无人问津,或有些许点击。但现实再次展现了早期市场的饥渴。
次日清晨,王浩急匆匆地敲醒了所有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囤币,比特币首富之路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囤币,比特币首富之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