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块巨款,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林逸和博文这对新生组合的脉搏。但在林逸规划的蓝图中,这还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MP3的构想如同一个美妙的空中楼阁,需要坚实的地基和源源不断的建材。
“逸哥,咱都有这么多钱了,还去打什么工啊?直接开干呗!”博文摩挲着那沓钞票,满脸的不解。在他看来,这已经是笔天文数字,足够他们潇洒好一阵子。
林逸将最后一件从地摊上淘来的廉价衣物塞进编织袋,拉上拉链,摇了摇头:“博文,这三千块,是种子,不是粮食。我们要用它生根发芽,而不是坐吃山空。”他环顾这间即将告别的小旅社房间,眼神清醒得可怕,“做MP3需要钱,需要设备,更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我们还不具备的技术知识。进厂,是目前最快积累这三样的途径。”
他早已规划好:租下的那个位于关外、兼具仓库和住宿功能的简陋民房,每月租金两百,押一付一,去掉六百。剩下的两千四,要留出一千五作为绝对不能动的“研发基金”和生活备用金。也就是说,他们能动用的,只有不到九百块。这点钱,经不起任何风浪。
“而且,”林逸补充道,语气带着深意,“工厂是最好的信息集散地,能让我们最快了解供应链、生产工艺,甚至……找到我们需要的人。”
博文虽然不太明白“信息集散地”和“供应链”这些文绉绉的词,但他听懂了“找人手”和“攒钱”,立刻点了点头:“懂了,逸哥!听你的!咱就去厂里先窝着!”
他们的目标,是位于宝安区的一家名为“永盛”的中型电子厂,主要生产收音机和随身听。林逸看中的,是它相对正规,接触的也是音频产品,与他的目标领域契合。
永盛电子厂的招工处排着长队,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期待。大多数是和林逸他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脸上带着对城市的憧憬和初来乍到的茫然。
负责招工的是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眼神精明的人事主管,姓王。他简单问了几个问题,看了看身份证,目光在看起来学生气未脱的林逸和一身江湖气的博文身上扫过,皱了皱眉。
“我们这要能吃苦的,流水线,站十个小时,不能偷懒。”王主管语气带着警告。
“我们能吃苦。”林逸回答得简短有力。博文也赶紧挺起胸膛,表示自己力气大。
许是缺人,王主管没再多问,挥挥手让他们填了表。“岗位随机分配,包住不包吃,月薪四百,加班另算。明天早上七点,带行李到厂门口集合。”
第二天,林逸和博文背着简单的行李,融入了永盛电子厂灰蓝色的工装人潮中。工厂的环境比想象中更为严苛:巨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空气混浊,流水线如同一条永不疲倦的传送带,将一个个半成品送到每个工位面前。
林逸被分到了插件岗位,负责将电容、电阻等元件插入电路板的指定位置。动作必须快、准、稳,否则就会影响整条线的速度,引来线长的呵斥。这对于拥有超越时代眼界和精准双手的林逸来说,并不困难,他甚至能分心观察整个生产流程的细节,默默记下各种元件的型号和供应商信息。
而博文则被分到了最辛苦的搬运岗位,负责将沉重的原材料和成品箱在仓库与生产线之间来回运送。这对于体力充沛的他来说不算什么,但他那耿直的性格和看不惯欺负弱小的脾气,很快就让他成了产线上的“焦点”。
一次,一个工友因为动作稍慢,被尖酸刻薄的生产组长反复辱骂,甚至威胁要扣光奖金。周围的人都低着头,不敢出声。博文看不过去,扛着一箱元件走过去,瓮声瓮气地说:“组长,他新来的,不懂规矩,我帮他做点,你别骂了。”
那组长斜眼打量着博文,冷笑一声:“哟,充好汉?行啊,他的活儿你帮他干,干不完,今天你们俩都别想下班!”
博文梗着脖子,二话不说,真的一个人干起了两个人的活。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但他硬是咬着牙,在下班前完成了任务。那个被帮助的工友感激地看着博文,而组长则冷哼一声,悻悻走开。
这件事,让博文在底层工人中迅速赢得了声望,但也让他被管理层贴上了“刺头”的标签。
日子在重复的机械劳动中流逝。白天在流水线上消耗体力,晚上回到那个兼具仓库功能的出租屋,林逸才会真正“活”过来。
他用那台淘来的二手示波器、万用表和电烙铁,在堆满杂物的角落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那本被他翻得卷边的《数字音频原理与应用》是圣经,而那一千五百块“研发基金”采购来的零星芯片和元件,则是他通往梦想的砖石。
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对着电路图一点点焊接、调试。博文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线路,但总会默默给他泡好茶,或者从厂里食堂多带个馒头回来当夜宵,然后坐在一旁,擦拭着明天要用的工具,或者按照林逸的吩咐,将一些废旧电路板上有价值的元件拆解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我在深圳逆袭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之我在深圳逆袭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