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课堂惊雷
黄埔军校的战术大教室,今日的气氛比往常任何一刻都要凝重。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灰尘的光柱中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压力。讲台一侧,增设了几张座椅。一个穿着笔挺黄呢军装、披着黑色大氅、面容清癯的中年男人正襟危坐,他目光沉静,嘴角习惯性地紧抿,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正是校长蒋介石。他身旁陪同着校本部的几位高级教育,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使得整个教室落针可闻。
主讲教育何振雄站在黑板前,努力维持着平日的镇定,但微微汗湿的额角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今日的课题是《重机枪在攻防战术中的运用》。黑板上悬挂着德制MG08(及其中国仿制型号“民二四式”重机枪)的复杂结构图,旁边一挺真实的、泛着冷冽钢蓝幽光的重机枪架设在三脚架上,粗大的水冷套管和帆布弹带透出工业时代的杀戮美学。
“……综上所述,我‘民二四式’重机枪,射速可达每分钟450发以上,有效射程逾两千米,凭借水冷设计,具备极佳之持续射击能力,”何振雄严格按照操典和教案讲解着,“故在战术运用上,通常作为营、团级之核心支援火力,集中部署于防御阵地之核心纵深,或进攻队形之后方安全地域,遂行远距离火力压制与封锁任务……”
他的讲解清晰规范,符合一切军事教科书的标准。台下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无人敢在校长面前造次。蒋介石面无表情地听着,右手食指偶尔在座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一下,目光深邃,不知在思索什么。
课程平稳推进,眼看即将进入常规的提问环节。何振雄暗暗松了口气。
就在这时,教室中排,一只手平稳而坚定地举了起来。
是何振雄熟悉的那只手——邓枫。
何振雄心头一紧。在这个场合,任何超出教案的提问都可能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但他无法视而不见,尤其是在校长面前。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邓枫同学,请讲。”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邓枫从容起身,身姿挺拔如崖边青松,他先向蒋介石和何振雄的方向分别敬以标准的军礼,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怯场。他的目光平静,迎向讲台,声音清晰而沉稳地打破了教室的凝固:
“报告校长,报告教育。学生邓枫,对于德制MG08及其仿制型号‘民二四式’重机枪之火力配系与现行操典所定‘马克沁’队形,有几点不成熟之管见,恳请校长、教育批评指正。”
一语既出,四座皆惊!不仅质疑武器运用,更是直指操典规定的标准队形!还是在蒋校长面前!
空气仿佛彻底凝固了。陈赓瞪大了眼睛,胡宗南眉头微蹙,贺衷寒嘴角抿紧,罗友胜则目光锐利地盯住邓枫。连坐在前排的教育们都忍不住交换着惊疑的眼神。
蒋介石敲击扶手的食指停了下来,他微微抬起眼皮,那双着名的、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了邓枫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讲。”何振雄的心脏提到了嗓子眼,只能硬着头皮应允。
“是!”邓枫迈步走向黑板,拿起粉笔,在MG08结构图旁迅速勾勒出一幅标准的步兵进攻队形示意图,线条流畅,构图精准。
“首先,学生认为,欲论运用,必先明其优劣。”邓枫语速平稳,条理分明,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MG08及其仿制型号之优点,教育已详述,射速快,威力大,水冷设计保障持续力。然,其固有缺陷亦十分突出,不容忽视!”
他手腕转动,粉笔在黑板上列出要点,笃笃有声:
“其一,重量过大!枪身、三脚架、冷却水,全重逾六十公斤,极度缺乏战场机动性,一旦部署,转移困难,极易成为敌军炮兵或迫击炮之固定靶标!”
“其二,环境适应性差!水冷套管在严寒易冻结,在干旱地区则水源难寻。且射击时蒸汽弥漫,白雾昭昭,无异于向敌军标示我方核心火力点之精确位置!”
“其三,后勤依赖严重!需要源源不断之冷却水与大量弹药,对辎重补给线构成巨大压力。”
他每指出一点,都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做出标记,分析客观冷静,直指痛点。何振雄脸色微变,这些缺点他当然知晓,但通常在教学中会刻意淡化,而非如此赤裸地剖析。
“基于以上致命缺陷,”邓枫话锋陡然一转,粉笔重重地点在他绘制的进攻队形图上,那代表重机枪的符号被孤零零地放在队伍最后方,“我军目前普遍沿用的、将此等利器集中后方远程压制的所谓‘马克沁’队形,存在更为严重的战术谬误!”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此队形看似火力集中,实则将步、机枪割裂!重机枪远离冲锋之步兵,无法在敌军利用地形迫近我阵地五十米、一百米之最关键距离,提供及时、准确、猛烈之近距离火力支援!当敌军发起决死之白刃冲锋时,我后方重机枪因射界阻碍及误伤友军之虞,往往只能徒劳观战!这导致我第一线步兵,在最需要自动火力掩护之时刻,却只能以血肉之躯,依赖步枪与刺刀,独自面对敌军之弹雨与冲锋!伤亡何以不惨重?!阵地何以不失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请大家收藏:(m.2yq.org)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