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除了李明和王浩,还有别人吗?”苏晓晓抓住他的胳膊。
刘老师的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话,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开泛黄的纸页:“这是我父亲的笔记,他当年也是图书馆管理员,1987年的时候在场。你自己看。”
苏晓晓接过笔记本,指尖碰到纸页时,又是一阵冰凉。笔记是用钢笔写的,字迹工整,开头写着“图书馆异常死亡记录”:
1987年10月18日,中文系大三,李明,死在十三排书架后,贴书架,张臂,怀夹七书,缺页夹指甲,《校史》失踪,校方定论:偷书畏罪自杀。
1994年10月18日,历史系大二,赵雅,死在十三排书架前,死状同李明,怀夹七书,缺页夹指甲,《校史》出现在书架空位,最后一页有血字:“还我”。
2001年10月18日,物理系大四,周凯,死在十三排书架前,死状同前,怀夹七书,缺页夹指甲,《校史》失踪,尸体旁有指甲七片,非死者所有。
2008年10月18日,外语系大三,孙萌,死在十三排书架后,死状同前,怀夹七书,缺页夹指甲,《校史》在书架空位,最后一页血字:“差三”。
2014年10月18日,中文系大二,王浩,死在十三排书架前,死状同前,怀夹七书,缺页夹指甲,《校史》失踪,尸体旁有旧照片一张,为李明与一女子合影。
2024年10月12日,历史系大三,陈阳,死在十三排书架前,死状同前,怀夹七书,缺页夹指甲,《校史》失踪,指甲带血,未找齐七片。
苏晓晓的手指冰凉,她数了数,加上陈阳,一共六个死者,全是在十月,除了陈阳是12号,其他人都是18号。间隔都是七年,1987到1994是七年,1994到2001是七年,2001到2008是七年,2008到2014是六年?不对,2008到2014是六年,2014到2024是十年,为什么间隔乱了?
“陈阳为什么是12号死的?”苏晓晓抬头问刘老师。
刘老师叹了口气:“因为他提前找到了《校史》。我听张姨说,十月十号那天,陈阳偷偷进了十三排,把《校史》从书架夹层里翻出来了,还拆开看了缺页。”
《校史》在夹层里?苏晓晓突然想起第一次看到十三排书架时,它比其他书架宽出六十厘米,夹层……难道书架后面有夹层?
“我父亲的笔记里写了,”刘老师指着笔记本后面的字,“1987年李明死后,校方把十三排书架往后挪了六十厘米,在后面砌了个夹层,用来藏《校史》和……其他东西。”
其他东西?苏晓晓的心跳更快了,她想起纸页上的“墓”字,想起刘老师之前说的“邪性”,难道书架下面有墓?
“刘老师,1957年的事,你知道吗?”苏晓晓突然问。
刘老师的脸色骤变,猛地捂住她的嘴:“别乱说!那是禁忌!”
就在这时,楼梯间的灯突然闪了一下,暗黄色的光线下,一个穿灰布衫的影子站在门口,是张姨。她手里拿着那本深绿色封皮的书,正是1987年的《校史》,封皮上沾着暗褐色的斑点,和陈阳指甲上的血痂颜色一模一样。
“你们在聊什么?”张姨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股说不出的阴冷,她的眼睛盯着苏晓晓手里的笔记本,“把笔记还回来。”
苏晓晓把笔记本往身后藏,刘老师赶紧打圆场:“张姐,孩子不懂事,就是好奇……”
“好奇会送命的,”张姨往前走了一步,手里的《校史》“哗啦”翻了一页,露出泛黄的纸页,“就像李明,像赵雅,像周凯,像孙萌,像王浩,像陈阳。”
她念出每个死者的名字时,声音都在发抖,手腕上的疤痕在灯光下格外显眼。苏晓晓突然注意到,张姨的指甲很长,边缘很锋利,指甲缝里沾着点暗褐色的东西,像是干涸的血。
“《校史》的缺页在哪?”苏晓晓鼓起勇气问。
张姨笑了,笑声尖锐,像是指甲刮过黑板:“缺页?在他们的书里,在他们的指甲缝里,在十三排书架的夹层里。”
她突然把《校史》扔在地上,书皮散开,掉出几张泛黄的纸页,正是缺页。苏晓晓蹲下去捡,看见缺页上写着几行潦草的字,是手写的,字迹和笔记本上的不一样,更潦草,像是写字的人手在抖:
1957年9月,校方决定扩建图书馆,选址为校内西坡,此处有抗日烈士墓一座,无碑,仅埋骨灰坛。
1957年10月,施工队挖开墓地,骨灰坛碎裂,骨灰散入泥土,校方命工人连夜填埋,隐瞒此事。
1987年9月,中文系学生李明查校史,发现1957年施工记录异常,前往西坡挖掘,找到半块骨灰坛碎片,上刻“赵”字。
1987年10月15日,李明潜入图书馆十三排【原西坡旧址】,在书架夹层找到1957年施工档案及《校史》初稿,发现校方隐瞒墓地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民间鬼故事合集一千多篇请大家收藏:(m.2yq.org)民间鬼故事合集一千多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