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扶苏仁德见效
就在首次“修仙科举”那篇将灵气与法家思想生拉硬拽在一起的奇文,引得主考官李斯沉吟良久、朱笔圈点,预示着帝国人才选拔标准正发生微妙偏移的同时,那位一度因“仁德之道”讲座门庭冷落而倍感失落的扶苏公子,却在他所坚持的道路上,意外地收获了第一枚实实在在的果实。
自从那次尴尬的讲座之后,扶苏虽然心中迷茫,但并未放弃对“仁政”、“德化”的追求。在李斯“仙道需与实践结合”的建议(更多是给他找点事做)下,扶苏开始走出理工学院和咸阳宫,前往京畿各地“体察民情”,顺便…尝试运用他那独特的“仁德灵根”力量。
这一日,他轻车简从,来到了距离咸阳百里之外、一个名为“泾阳”的县城。此地有一豪强姓张,名威,祖上曾随军立功,赐下良田千顷,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更重要的是,张家拥有一块传承数代的“宝地”,据说是某位先祖偶然发现,那块田地所产的谷物格外饱满,酿出的酒也更为醇厚,张家视若命根,称之为“灵田”。
扶苏此行,并非为了那“灵田”,而是听闻张威此人虽家资巨富,但为人刻薄,对待佃户颇为严苛,常有逼租夺地之事发生,在当地名声不佳。扶苏欲以“仁德”感化之,劝其善待乡邻。
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
张威听闻长公子驾临,虽不敢怠慢,恭敬出迎,但听闻扶苏是来劝他“仁义”的,心中便不以为然。他表面上唯唯诺诺,口称“公子教诲的是”,实则阳奉阴违,顾左右而言他。几次交谈下来,扶苏那“仁德灵根”引动的青光竹简异象,虽然让张威感到些许惊异和压力,但涉及到实实在在的田租利益,张威却是寸步不让,甚至隐隐暗示,自家在朝中也有几分关系。
扶苏心中郁闷,这“仁德”之道,面对这等积年猾吏,似乎效力有限。他漫步至张家庄园之外,看着那些面有菜色、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佃户,又看了看张家那高墙大院,以及被严密看守的那片所谓“灵田”,心中更觉沉重。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理工学院随行的一位精于农事的博士,正对着那片“灵田”指指点点,眼中放光。那博士激动地对扶苏说:“公子!您看那片田!土色呈微青,隐隐有宝光内蕴!虽非真正的洞天福地,但此地地气汇聚,生机远超寻常田地!若能用学院新研的‘蕴灵培土法’加以改良,或可成为培育低阶灵植的绝佳试验田!这对学院研究,对帝国了解灵气与作物关系,大有裨益啊!”
扶苏闻言,心中一动。他再次看向那片“灵田”,又看了看那些贫苦的佃户,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他再次请见张威。
这一次,扶苏没有直接劝说他减免租税,而是与他谈起了帝国的“修仙”大业,谈起了理工学院的重要性,谈起了陛下对仙道研究的殷切期望。他周身青光隐隐,竹简虚影流转,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浩然正气。
“张公,”扶苏诚恳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励精图治,开创仙秦,所求者,乃万世之基业,黎民之福祉。理工学院,乃陛下亲设,专司仙道研究,关乎国运。今学院欲寻一地,试验‘蕴灵培土’之法,以究灵气滋生之道,惠及天下百姓。吾观张公此地,地气非凡,正合其用。”
张威一听,心中顿时警惕起来,这是要强征他家的宝地?他正要婉拒。
却听扶苏话锋一转:“然,陛下仁德,岂会强取豪夺?若张公愿将此田捐出,作为学院试验之用,非但于国有利,于张公而言,亦是莫大荣耀!学院可立碑为记,载明张公献田之功,流芳后世。且,学院研究若有所成,此地所产之灵植,张家亦可优先取用,或由朝廷按市价收购,绝不令张公吃亏。如此一来,张公既得忠君爱国之名,又无失地损利之实,更可惠及乡里,彰显仁德,岂非三全其美?”
扶苏这番话,将国家大义、实际利益、身后名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说话时,那“仁德灵根”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散发开来,青光温润,竹简上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奇异的说服力,直透张威心扉。
张威原本那点抗拒和算计,在这浩然正气与切实好处的双重作用下,竟如同冰雪消融般渐渐瓦解。他看着扶苏那真诚而清澈的眼神,感受着那令人心安的青光,再想想“流芳后世”、“忠君爱国”的名头,以及似乎并不会吃亏的实际利益,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了。
他沉吟片刻,最终一咬牙,躬身道:“公子一番教诲,如醍醐灌顶!草民…草民愿献出此田,供理工学院试验之用!只求能为仙秦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事情竟然就这么成了!
当扶苏带着张威亲笔签下的捐田文书,以及张威随后宣布减免当年佃户三成租税(算是买一送一)的消息返回咸阳时,连李斯都感到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扶苏那套看似迂阔的“仁德”,在结合了切实的利益引导后,竟能产生如此效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始皇修仙法力无边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秦:始皇修仙法力无边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