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自忖:吾非江东重臣,亦非孙澎亲信,何故告知此等机密?
惴惴不安之下,鲁肃急忙呈递名帖求见。
在侍从引领下,鲁肃得见这位江东新主。
纵使鲁肃见多识广,也不得不承认孙澎确有非凡气度。其伟岸身躯不逊孙策,远远望去如猛虎踞坐。然与孙策锋芒毕露不同,孙澎见鲁肃时展颜一笑,如山岳般的气势顿时化作春风。
子敬来了。
鲁肃拜见主公!
孙澎听鲁肃一开口就称自己为主公,不禁暗自点头,这鲁子敬确实机敏过人,自己不过稍作暗示,他便心领神会。
鲁肃心里暗暗叫苦,对方将这等诛九族的绝密告知于己,分明是逼他立即站队。要么归顺效忠,要么命丧黄泉——毕竟只有死人才能永远守住秘密。
见鲁肃神色拘束,孙澎引他来到凉亭,指着石凳道:子敬请坐。
主公先请。
鲁肃后背沁出冷汗,这孙澎行事总是出人意表,哪有主君给臣子让座的道理?待孙澎落座后,他才跟着坐下,原先准备好的说辞此刻已忘了大半。
子敬可知,我为何独独将兄长的噩耗告知于你?
这正是鲁肃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孙澎仰首望天,叹道:此事确是 ** 之过急。只是时不我待,急需子敬相助,才出此下策。若有冒犯之处,还望海涵。
鲁肃不为所动,静候下文。
说来惭愧,我素来不喜费心筹谋。孙澎自嘲地笑了笑,莫要这般看我,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兄长猝然离世,我勉力维持局面已属不易,往后如何应对各方势力,实在力有不逮。
我江东虽人才辈出,但真正善谋之士却寥寥无几。子布、子纲二位可为我师,然其长处在安邦定国、调和世家、执掌礼法;元叹、仲翔亦是理政之才,运筹帷幄非其所长。本该由公瑾辅佐,奈何他军务缠身,不能常伴左右为我谋划。
「家兄临终时曾言,公瑾最为赏识之人便是子敬,为邀您入江东费尽心力。兄长此生最大遗憾便是未能与您相见,嘱我务必以诚相待。」
「既信公瑾之判断,亦承兄长所托,虽未谋面,我早视子敬如至亲手足。」
「先前多有唐突,实乃情非得已,望子敬海涵。」
听闻孙澎肺腑之言,鲁肃眼眶泛红。那句孙策抱憾终身未能相见尤令人动容,恍若亲见当年景象。
平复心绪后,鲁肃正色起身:「蒙讨逆将军垂青,肃愿效死力,鞠躬尽瘁。」
孙澎急忙相扶:「子敬不必多礼!素知先生雅量高致,今有要事需请教。」
鲁肃立即回应:「主公但说无妨。」
离开孙府时,鲁肃仍心潮难平。虽未见小霸王英姿,但这位年轻的新主君远超预期——既能纵览天下大势明确方略,又深谙御下之道:以共同利益维系人心。虽年方十六难免经验不足,然此等格局已属罕见。想到此处,他不禁暗赞:公瑾,此番江东之行果然值得!
孙氏兄弟的处世之道截然不同——长兄孙策以武力 ** 世家大族,用刀剑说话;幼弟孙澎则推崇利益共生之术。
初次听闻主公提出利益共生时,鲁肃尚觉新鲜。待详解其中玄机,方知这软刀子比孙策的硬手段更为高明。天下之争原是人情买卖,而非沙场厮杀。主公句句箴言令人折服,试问谁不愿追随能带众人致富的明君?
唯此宏图远非主公独力能及。
这正需我鲁子敬效力!
离府时主公那句叩问犹在耳畔:子敬之志若何?
肃愿辅佐明主,早日平定乱世。
可知吾志?
愿闻其详。
吾愿天下苍生丰衣足食,灾祸不侵,前路可盼!
前路可盼!
鲁肃沉思间与一人相撞,抬眼竟是位气度不凡的青年。
在下失礼了。
是瑾低头疾行之过。在下琅琊诸葛瑾,表字子瑜。
竟是泰山诸葛公之子!昔年游历泰山曾拜谒令尊,不知老大人安好?
听闻故人之名,诸葛瑾神色却忽显黯然。
家父在张举、张纯叛乱时就已去世,北方战乱不断,我只能带着年幼的弟弟四处避难,安顿好家人后,这两年才有机会游学。听闻讨逆将军威名,专程前来拜访,没想到竟是孙家三公子给我回了帖子。
鲁肃立刻明白了其中含义——主公把讨逆将军的死讯告诉了自己,却没有告知对方。
亲疏远近,不言而喻。
既然是三公子相邀,那就去见见吧。说不定往后我们就是同僚了。
能与子敬兄共事,是子瑜的福分。
快去吧,同在吴县,往后见面机会多的是。别让三公子等急了。
那诸葛瑾先行告退。
告别鲁肃后,诸葛瑾满腹疑惑地走向后院。
这两日吴县戒备明显加强。寻常百姓或许只觉得街上巡逻士兵多了些,但在心思细腻的诸葛瑾看来,这无疑预示着:吴县即将有大事发生!
诸葛瑾年少丧父,带着两位弟弟诸葛亮、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当年目睹曹操在徐州屠城的惨状后,他便决心绝不投靠曹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孙策托孤,我截胡孙权基业请大家收藏:(m.2yq.org)三国:孙策托孤,我截胡孙权基业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