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与储存:卓玛将做好的糯米团放进老郑捐的保温袋,“每个保温袋放 5 个,袋口扎紧,能保温 3 小时。” 她还在保温袋外裹了层羊毛,“山里风大,裹层羊毛更保温,就算放在担架旁,也能保持温度。” 周小雨则将多余的糯米团装进密封罐,“密封罐能防潮,放 3 天也不会坏,万一转运延误,还能当备用粮。”
营养适配 —— 针对重伤员与孩子的需求
沈亦舟拿起一个糯米团,对着镜头讲解:“这糯米团每 100 克含碳水化合物 60 克、蛋白质 8 克、脂肪 12 克 —— 糯米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能量,适合转运时消耗;腊肉的蛋白质能帮助重伤员恢复体力;蕨菜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避免孩子和重伤员便秘,山区转运时活动少,容易便秘。” 他顿了顿,补充道:“煮的时候多放了点水,糯米煮得软烂,重伤员嚼不动也能咽,比干饭团友好。”
弹幕里的互动越来越热闹,ID “机械师老杨” 连麦进来时,手里拿着个新滑轮,身后是堆满工具的工作台:“沈老师!滑轮安装要注意‘三点对齐’—— 滑轮轴、卷扬机齿轮、钢索要在一条直线上,不然会磨损钢索!我视频教你怎么调,比修我家自行车还简单!” 他边说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示意图,“看到没,这样调,滑轮转得顺,还能延长钢索寿命!”
沈亦舟按照老杨的指导,调整着滑轮位置,小李在旁边帮忙递工具:“真管用!刚才还卡壳的滑轮,现在转得顺滑多了!老杨,你这手艺比我们工地的师傅还厉害!” 弹幕里瞬间刷满 “老杨给力”“机械师救场”,连一直紧张的小芸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ID “食材商陈姐” 也来凑趣:“沈老师!糯米团煮的时候加勺猪油,冷了也不硬!我家孩子昨天吃了一个,揣在书包里,放学回家还是软的!” 她还发了张孩子吃糯米团的照片,“你看,吃得满脸都是,说比汉堡还香!” 李伟在藏区厨房笑着回应:“陈姐,等转运完,我用你的糯米做顿糯米鸡,让孩子们尝尝!”
中午十二点,王总的 10 万捐款到账,山下的碎石场送来了 30 吨碎石。老林和小李带着志愿者,开始填路基的缺口:“每填 50 厘米碎石,就踩实一次,不然余震又会松。” 沈亦舟则在旁边煮糯米团,铜锅的香气飘了很远,坐在担架上的重伤员闻到香味,虚弱地问:“能给我吃一个吗?我两天没吃热乎的了。” 小芸赶紧跑过去,递上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糯米团:“叔叔,慢吃,还热着呢。”
下午两点,路基终于填实,滑轮也调试好了。第一个转运的是张爷爷,他怀里抱着用新相框装裱好的照片,还有一个旧铜锅 —— 那是他老伴生前用的,锅底有个小豁口,却擦得锃亮。“这锅陪了我 30 年,煮过的粥比什么都香,” 张爷爷摸着铜锅,眼里满是不舍,“带到山下,以后还能给孩子们煮糯米团。” 沈亦舟帮着把铜锅固定在担架旁:“爷爷,这锅是好东西,以后在新厨房,咱们用它煮更多好吃的。”
转运到一半时,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余震,索道晃了晃,小李赶紧按下卷扬机的暂停键:“没事,路基填实了,钢索也稳。” 老林则站在路基旁,紧盯着碎石有没有松动:“放心,王总的碎石质量好,比之前的结实多了,再震也不怕。” 张爷爷在担架上,紧紧抱着铜锅,声音却很稳:“不怕,有你们在,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啥都不怕。”
傍晚六点,最后一名重伤员也转运下了山。沈亦舟站在索道旁,看着空荡荡的安置点,心里却暖暖的。周小雨拿着最新的捐款明细跑过来:“沈老师!又有粉丝捐款了!‘退休工人孙叔’捐了 1000 元,‘大学生小李’捐了 500 元,现在捐款总额到 58 万了!老杨的滑轮和陈姐的糯米都送到山下的新安置点了,孩子们到了就能吃热乎的糯米团。”
直播间顶灯在李伟发梢投下暖黄光晕,他布满灰尘的掌心微微颤抖,却将裹着荷叶的糯米团捧得极稳。镜头推进时,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腊肉焦香漫出,油润的糯米粒间,深褐色蕨菜与琥珀色腊肉若隐若现,边缘还粘着几粒烤得微焦的白芝麻。
家人们看! 他声音突然哽咽,用指甲轻轻掰开温热的糯米团,拉丝的米浆裹着油亮馅料缓缓分开,这糯米是陈姐凌晨三点摸黑碾的,腊肉是老杨冒险从危房里抢出的年货,连垫蒸笼的荷叶,都是王总带村民踩着碎石从溪边现摘的。 他举起一半糯米团,背后传来挖掘机清理塌方的轰鸣声,你们捐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抢修队脚下的钢板、孩子们书包里的课本,还有这一口能救命的热食!
咬下一大口时,李伟故意放慢动作,让镜头捕捉到糯米在齿间弹开的瞬间。腊肉油脂混着蕨菜山野气息在口腔炸开,他眯起眼睛回味:平时在城里吃山珍海味都没感觉,可今天这口带着泥土味的糯米团,是我这辈子尝过最珍贵的滋味。它让我明白,原来希望真的能被捏成团,一口口吃进肚子里。 说着他突然转身,将镜头对准临时搭建的捐款墙,密密麻麻的便签在风中翻动,这些名字,就是我们重启山村的火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