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蒸制与装盘
“粉丝泡 10 分钟,铺在扇贝壳上,再放贝肉,淋上蒜蓉酱,” 李伟把扇贝放进蒸锅,“水开后蒸 5 分钟,别像我第一次蒸 10 分钟,贝肉老得像橡皮,嚼不动。” 他边说边看时间,“蒸好后撒葱花,香得很!”
蒸好的扇贝端出来,热气裹着蒜香和海鲜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邻村的小敏眼睛亮了:“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我以后每天都来学!” 小敏妈妈站在门口,笑着对李伟说:“以前孩子总吃泡面,现在每天盼着来贝坊,还会回家给我做粥,太谢谢你们了!”
中午十二点,孩子们围坐在新餐桌旁(赵哥捐的 10 套餐桌,昨天到的),吃着自己做的扇贝,阿海带来的生蚝也蒸好了,贝肉肥嫩,蒜蓉香扑鼻。“以后每周三教新菜,” 李伟对孩子们说,“下周学做海鲜披萨,用新烤箱!” 孩子们欢呼起来,小涛举着扇贝壳:“我要把壳洗干净,贴在贝坊的墙上!”
下午两点,李伟和巴特线上视频,屏幕里的巴特穿着蒙古袍,身后是草原:“我们牧区有很多留守儿童,冬天没热饭吃,想建个厨房,教孩子做手抓饭、烤包子,用我们的羊肉,你们的经验,肯定能成!” 他举起一块羊肉,“这是刚宰的羊,想寄给你们尝尝,让孩子们学做羊肉粥!”
“太好啦!” 李伟激动地说,“下周我们去雨林考察,回来就去牧区,咱们一起建牧区厨房!” 挂了视频,县文旅局的专员发来消息:“雨林的老王准备了野生菌,想让你们教孩子做菌菇汤,雨林食材多,适合建厨房。”
周小雨拿着账本走进来,眉头有点皱:“百万基金还剩 3 万,够买一个月的食材,‘月捐计划’现在有 500 位粉丝参与,每月能筹 500 元,虽然不多,但加上企业捐赠,能覆盖食材成本。”
李伟点点头,对着直播镜头说:“家人们,‘月捐计划’正式启动,每月 1 块钱,不管多少,都是对孩子的心意。我们会每月公布账目,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 弹幕里瞬间刷满 “已报名月捐”“支持到底”,ID “退休教师刘姨” 留言:“我每月捐 100 元,给孩子们买海鲜!”
傍晚六点,阿海带着儿子小海来贝坊,小海手里拿着个布包:“李叔叔,这是我攒的 5 块钱,捐给贝坊买食材。” 他打开布包,里面是皱巴巴的零钱,“我妈妈走得早,爸爸说贝坊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也要为家做点事。”
阿海眼眶红了:“小海以前总躲在屋里不说话,现在每天来贝坊,话多了,还会帮着剥扇贝。” 李伟摸了摸小海的头,把钱放进捐款箱:“这钱我们用来买你爱吃的生蚝,下周教你做烤生蚝!” 小海开心地跳起来,抱着阿海的腿:“爸爸,我以后要当小厨师!”
晚上八点,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和阿海坐在厨房,商量后续计划:“阿海负责海鲜供应链,每周送 3 次新鲜海货;下周去雨林考察,帮老王选厨房地址;和巴特定好,下个月去牧区;月捐计划现在有 800 人参与,每月能筹 800 元,加上企业捐赠,食材成本够了。”
周小雨翻着账本补充:“‘阳光厨具厂’捐的烤箱下周到,雨林的老王准备了 20 斤野生菌,巴特寄的羊肉明天到,咱们可以教孩子做羊肉粥,联动三个地区的食材!”
阿海笑着说:“我明天带孩子们去赶海,捡蛤蜊、挖生蚝,让他们知道海鲜是怎么来的,学做‘赶海宴’!”
李伟望着窗外的月光,洒在贝坊的贝壳墙上,孩子们贴的扇贝壳在月光下泛着光。他知道,“望海贝坊” 的故事正在跨区延续 —— 渔村有阿海当合伙人,雨林有老王,牧区有巴特,4 个公益厨房的蓝图越来越清晰;月捐计划像涓涓细流,汇聚成可持续的爱心循环,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到热乎饭,学到新技能。
“明天教孩子们做羊肉粥,” 李伟对大家说,“用巴特寄的羊肉,让孩子们尝尝牧区的味道,也让他们知道,不管是海边还是草原,爱心都是一样的暖。” 沈亦舟点点头,拿起硅胶铲:“我先练练手,别像上次那样,把羊肉炒老了!” 大家都笑起来,厨房的灯光里,满是温暖的期待。
次日清晨,贝坊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烟,孩子们跟着阿海去赶海,小涛手里拿着小桶,小玥带着扇贝刀,笑声在海边回荡。巴特寄的羊肉躺在保温箱里,野生菌的香味从快递盒里飘出来,李伟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笃定:这不仅是一个厨房的故事,更是无数人用爱心搭建的港湾,从渔村到雨林,从草原到城市,这份温暖会一直传递下去,直到每个孩子都能笑着吃上自己做的热饭。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