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凝在茶苗的芽尖上时,沈亦舟已经蹲在了茶园最东头。他指尖抚过那株曾埋过勋章的茶苗,嫩芽比上周又舒展了半指,只是叶背隐约沾着几点褐色的斑点——昨晚巡棚时就发现了,此刻在晨光下看得更真切。腕间的银质勋章被晨雾润得微凉,“国宴佳厨”的鎏金刻字旁,红绳勒出的浅痕还在,那是连日攥着锄头磨出的印子。
“看出啥了?”李伟扛着喷雾器走来,裤脚沾着草屑,“张技术员说可能是蚜虫,但这斑点比蚜虫咬的更散。”他把手里的放大镜递给沈亦舟,“你爷爷当年做国宴,辨食材好坏比仪器还准,你没遗传点这本事?”沈亦舟笑了笑,接过放大镜凑近茶苗——斑点中心呈针尖大的凹陷,边缘泛着水渍状的黄晕,不是蚜虫,倒像某种真菌病害。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周小雨发来的消息,附带着一张物流截图:“北京‘老茶客’粉丝团捐的生物农药到西宁了,今天转冷链车,估计后天到。”后面跟了个哭脸表情,“他们说本来上周就能发,但赶上北京暴雨,物流停了三天,现在还在担心赶不赶得及。”
沈亦舟刚回复“先别急”,远处就传来了摩托车的轰鸣。扎西平措的车后座绑着个鼓鼓的帆布包,车斗里堆着印着“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纸箱,看见两人就喊:“李老师!沈老师!农业农村局的王技术员来了,带了病虫害检测设备!”车刚停稳,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就跳下来,手里提着个银色的检测箱:“张技术员给我发了茶苗的照片,怀疑是茶白星病,特意来做个精准检测。”
检测设备刚架好,周小雨就举着手机跑来了,直播镜头先扫过茶苗上的斑点,再对准检测箱:“家人们,咱们的茶苗可能得了点小毛病,农业局的技术员正帮忙检测!北京粉丝捐的生物农药已经在半路了,15号捐的款,18号采购发货,今天21号,估计后天就能到藏区——物流师傅说为了防冻,农药都用保温箱裹了两层棉絮。”
弹幕立刻涌了上来。“厨房杀手小琳”秒速刷屏:“茶白星病?我爸种绿茶时遇到过!要喷生物农药,别用化学的,不然影响口感”,后面跟了个翻资料的表情包。“加班狗阿凯”接话:“小琳你这次咋这么懂?上次你把绿萝浇死说它得了‘渴死病’”。小琳回怼:“我专门问我爸的!他说茶白星病要早治,不然芽尖会掉,我还把他的老经验记下来了”,说着发来一张手写的笔记照片,字迹歪歪扭扭却记着“发病初期喷枯草芽孢杆菌,稀释比例1:500”。
王技术员看着弹幕笑了:“这位粉丝说得很对,茶白星病最怕延误,不过现在发现得早,还没扩散。”他用取样勺刮下一点病斑组织,放进检测仪器里,“半小时出结果,要是确诊,咱们先用药剂控制,等粉丝捐的生物农药到了再巩固,刚好能衔接上。”沈亦舟晃了晃腕间的勋章,想起爷爷当年做国宴前,总会提前三天检测食材的农残,这份“早准备、早防控”的细致,原来在哪行都通用。
上午十点,暖厨的烟囱准时冒出了炊烟。李伟系着那条磨破了袖口的围裙,面前的灶台摆着新备的食材:半盆浸泡过的青稞米,一小碗洗净的虫草,还有块刚揉好的酥油面团。“今天教大家做‘虫草青稞粥配酥油馕’,”他抓起一把青稞米放进粗瓷碗,“粥要熬得绵密,馕要烙得外酥里软,游客来了吃这个最暖胃——文旅局说第一批研学团下周就到,咱们得把菜单定下来。”
沈亦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营养成分表,把检测仪器搬到了灶台旁——刚给茶苗做完检测,顺便把虫草和青稞的样本也放了进去。“家人们看屏幕,”他把仪器屏幕对准直播镜头,“每100克青稞米含膳食纤维12.3克,比大米高5倍,配上虫草的腺苷成分,熬出来的粥不仅养胃,还能抗高反。”他顿了顿,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我爷爷当年给进藏的工程师做过类似的粥,不过用的是酥油和糌粑,现在改良成青稞粥,更适合内地游客的口味。”
“沈老师又开始‘实验室做菜’了!”弹幕里有人打趣。李伟舀起一瓢山泉水倒进铁锅,“别听他瞎扯,熬粥的关键在火候,大火烧开后转羊粪火慢熬,要熬到米粒开花,汤成奶白色才行。”他把虫草剪成小段放进锅里,“虫草别早放,不然营养会煮散,出锅前十分钟放刚好——这是我在夜市摆摊时,给藏族老人熬粥摸出来的门道。”
“李老师这是‘野路子’遇上‘学院派’!”北京“老茶客”粉丝团的团长发来消息,附带一张农药的质检报告,“我们捐的枯草芽孢杆菌是有机认证的,对茶苗没副作用,熬粥的水要是担心,我们还能捐点净水器。”周小雨念出这条消息时,李伟刚好把揉好的酥油面团按成饼状:“净水器不用,咱们这山泉水比城里的矿泉水还干净,就是熬粥的锅得用牧民的铸铁锅,不粘锅熬不出这米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m.2yq.org)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