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框架已然确立,如同在迷雾中竖起了一座灯塔。
然而,光有方向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的是通往下一个宝藏的精确坐标。
安全屋内的焦点,从恢弘的“四经”体系,迅速收敛到那具体而微的第二个目标——“南山经”与那象征着光明与炽热的“朱雀之羽”上。
按照既定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行动顺序,东方青龙区域是更优先的目标,但团队默契地决定先集中火力,攻克紧随其后的南方朱雀。
这不仅是为了验证“四经”框架的可行性,更是为了在真正开始长途跋涉前,尽可能明确后续的每一步。
工作台前的气氛,变成了多学科攻坚战的现场。
苏清漪仿佛回到了大学的研究室,只是她面对的并非寻常的学术难题。
她面前摊开了《南山经》的数个版本注疏,以及她自己整理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本。
她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那些古老的句子:
“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她不仅仅在寻找地名,更在捕捉字里行间蕴含的“意象”与“能量属性”。
她重点关注所有与“火”、“赤”、“日”、“羽”、“炎”、“华彩”、“光明”相关的描述,以及那些提及奇异鸟类(如“其状如鸡,五采而文”的鸾鸟、象征太阳的金乌)、特殊山脉(如“多火”、“多赤金”)、或者散发着异常光辉的植物矿物(如“其光熊熊”、“其辉如日”)的段落。
这些,都可能是指向“朱雀之羽”或“离火之种”的隐秘路标。
“《南山经》整体描述的是多金玉、多草木、气候温润之地,但‘朱雀’代表的是其中至阳至刚的一面,是温暖中的炽热,是生机中的烈性。”苏清漪一边标记,一边阐述着她的思路,“它可能隐藏在一片看似平和的水泽之中,也可能存在于某座早已沉寂的古火山口之下。”
与此同时,林星遥的数字化战场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她将《南山经》中提及的大致山系走向、河流分布,抽象成数据模型,输入计算机。
然后,她开始叠加层层数据滤镜:
高清卫星地图与地形高程数据,用于核对山川走势,寻找与经文描述地貌特征相似的区域。
历史地质活动图,重点标注远古火山带、地热异常区,筛选可能存在“离火”残留的地点
气候与日照数据,寻找那些因特殊地形或大气条件导致日照时长、强度远超周边的“太阳眷顾之地”。
最关键的一步:她将“朱雀玉板”数字化后分析出的核心能量特征——那种独特的、偏向高频、炽热、光明的能量频谱——作为最终的筛选条件,对上述所有地理数据进行匹配度扫描。
屏幕上,代表南方的广阔区域上,无数光点和线条明灭不定,随着算法的运行,不符合条件的区域逐渐黯淡,而几个潜在的热点区域开始凸显出来,主要集中在历史上的吴越之地,即今天的环太湖流域及浙江、福建部分沿海与丘陵区域。
孙砚则扮演着交叉验证和灵感触发的角色。
他手持青铜镜,时而感应玉板指向的南方大方位,确认林星遥圈定范围没有偏离。
更多的时候,他埋首于一堆地方志、考古报告和民间传说汇编中。
“你们看这个,”他指着一份关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祭坛的考古简报,“这些祭坛普遍发现大量经过焚烧的兽骨和玉器,被称为‘燎祭’,是一种非常古老而隆重的祭天仪式,与‘火’、‘天’、‘太阳’崇拜密切相关。”
他又翻出一本吴越地方神怪志,“还有这个传说,‘昔有赤乌衔丹书,止于吴会之野’,‘赤乌’向来是太阳和祥瑞的象征…”
他的工作,为冷冰冰的数据和古老的经文,注入了文化与历史的温度,提供了另一条佐证线索。
多条线索,如同涓涓细流,开始向着同一个方向汇聚、收束。
地理对应:《南山经》描述的多水、多丘陵、近海的特征,与古吴越之地的地理风貌高度契合。
能量吻合:朱雀玉板的炽热属性,与地质数据显示的该区域远古火成岩活动,以及某些至今仍存在的地热现象(如温泉)产生呼应。
文化佐证:吴越之地自古“信鬼神,好淫祀”,巫风炽盛,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太阳崇拜、鸟图腾信仰(如越人以鸟为祖),与“朱雀”的意象不谋而合。那些“燎祭”遗迹,更是直接指向了与“火”和“天”沟通的古老仪式。
神器指引:青铜镜在感应到这一区域时,传来的共鸣稳定而清晰,如同被某种同源的力量所吸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枢秘境:山海经的纹章请大家收藏:(m.2yq.org)天枢秘境:山海经的纹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