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市毒殍案”的尘埃渐渐落定,洛阳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喧嚣。
狄仁杰并未急于离开,他以需要静养整理案卷为由,暂留驿馆。
而在这段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一场针对张承翊边军旧案的秘密调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书房内,灯火常明至深夜。
狄仁杰面前摊开的,不再是“鬼市案”的卷宗,而是通过特殊渠道调阅来的、关于安北都护府军械失窃案及校尉张承翊“叛国投敌”一案的机密档案副本。
孙敬之在一旁协助整理、誊录,时常被卷宗中那些明显漏洞百出、强行罗织的罪证气得脸色发白。
“恩师您看!”孙敬之指着一处记录,“这里说张校尉与突厥商队私通书信,但所谓书信,竟无一件原件,全是旁人誊抄的‘口供’!且笔迹潦草,语焉不详,毫无具体时间地点,这怎能作为通敌铁证?”
狄仁杰微微颔首,目光锐利如刀,扫过一行行文字:“不止如此。卷宗称张校尉为掩盖罪行,焚毁粮草,杀害同袍。但细究火灾起处,乃是紧邻那批被‘劫走’的突厥犯人的临时囚营,时间恰是张校尉押送人犯回营、欲上报都护府的当晚。时机如此巧合,倒更像是有人要灭口夺犯,顺带嫁祸。”
他拿起另一份物资清单:“再看这批流失的军械,数量巨大,尤其是那几副明光铠,绝非一个小小商队能轻易消化转运。其流向,卷宗语焉不详,似乎无人深究。而力主速定张校尉之罪、并急于将其麾下营队定性为‘叛军’剿灭的,正是当时的安北副都护,姚崇俭。”
“姚崇俭…”孙敬之记下这个名字。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狄仁杰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一行记录上,“所有证词,皆指向张校尉一人,其麾下数十兵士皆言其忠勇,却无一人证其叛国。最终那些兵士‘力战而殁’,究竟是死于突厥之手,还是…死于灭口?此案疑点之多,简直漏洞百出!”
狄仁杰合上卷宗,眼中已有怒意:“如此明显的构陷,竟能通过层层审核,定成铁案!这安北都护府,当时已是烂到了何等地步!”
“那…我们该如何为张校尉平反?”孙敬之问道,“仅凭这些卷宗疑点,恐怕难以说服朝廷。”
“自然需要铁证。”狄仁杰沉声道,“我已以私信致函现任安北都护裴行俭将军,裴将军刚正不阿,与我略有旧谊。请他秘密重查当年之事,尤其是两点:第一,查明那批流失军械的真正去向;第二,寻访当年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或可能截获的敌方相关文书。”
等待的日子并未太久。
十日后,一匹来自北方的快马,趁着夜色悄然抵达驿馆,带来了裴都护的回信和一个沉甸甸的包裹。
狄仁杰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中拆阅。
信是裴将军亲笔,言辞谨慎却意味深长。
包裹内,是几份残破的突厥文信件译文,以及一份按着血手印的证词。
狄仁杰就着灯火,仔细阅读,脸上的神色从凝重逐渐转为明朗,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既有欣慰,更有愤怒。
翌日清晨,狄仁杰将张承翊唤至书房。
张承翊心中忐忑不安,不知调查结果如何。
狄仁杰并未多言,只是将裴将军的回信和那份证词推到他面前。
张承翊双手微颤地接过,目光迅速扫过文字。
看着看着,他的眼睛瞪大了,呼吸变得粗重,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那证词,来自一名当年在那场“围剿”中重伤昏迷、被同袍尸体掩盖而侥幸生还的老兵!
他亲眼目睹了副都护姚崇俭的心腹将领,如何带人伪装成突厥人,袭击了自己的营盘,杀害了那些誓死不降、高呼“校尉冤枉”的弟兄!
而那几份突厥文书,则是裴将军派人冒险深入草原,从与姚崇俭交易军械的部落手中截获的!
上面清晰记录了交易的时间、地点、物品清单,以及经手人——正是姚崇俭的一名族弟!
铁证如山!
蒙冤以来所经历的所有屈辱、逃亡、绝望、悲愤,在这一刻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张承翊这个铁汉子的心理防线。
他虎目圆睁,泪水却如同断线的珠子般滚落,他死死咬着牙,不让自己哭出声,但滚烫的男儿泪却已洒满衣襟。
他“噗通”一声,双膝重重跪倒在地,对着狄仁杰,更对着北方那些含冤死去的弟兄亡魂,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再抬起头时,额头已是一片通红,眼中血丝遍布,但那份沉甸甸的冤屈与阴霾,却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激动与无比的感激!
“狄公!!”他的声音嘶哑哽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再造之恩!承翊…承翊万死难报!从今日起,承翊这条命便是狄公的!鞍前马后,刀山火海,但凭狄公一言,绝无半分迟疑!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狄仁杰上前,用力将他扶起:“起来!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必如此。为你洗冤,乃老夫分内之事。你本是国之忠良,岂容奸佞埋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狄仁杰之裂国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唐狄仁杰之裂国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