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来自海外顶级学术会议的邀请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颗石子,在林知意心底漾开了一圈圈复杂的涟漪。国际舞台的诱惑,与协办名单上“延舟科技”以及陆延舟名字所带来的抗拒感,在她脑中激烈地拉锯。
最终,专业发展的需求战胜了个人情绪。她回复了邮件,接受了邀请。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注定要在那个场合相遇,不如坦然面对。她林知意,早已不是那个会被私人情感左右专业判断的人了。
然而,在她着手准备演讲材料,并开始为“灵枢”系统申请国际医疗器械认证的复杂流程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她对海外认证的法规、流程以及潜在的门槛,了解得并不深入。独立运营意味着所有风险都需要自己承担,一步走错,可能满盘皆输。
就在她召集团队,研究各种晦涩难懂的认证指南,进展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时,助理小王再次带着一丝古怪的表情敲开了她的门。
“林总监,延舟科技那边……又发来了一份合作备忘。”
林知意揉了揉眉心,预感不会是什么简单的文件。“关于什么?”
“是关于……他们海外市场部和法务团队,整理的一份关于目标市场AI医疗器械准入法规的解读摘要,以及他们之前一些产品成功通过认证的经验教训汇总。”小王将一份打印好的文件放在桌上,补充道,“送文件的人说,陆总交代,这些是行业内的公共信息,希望对友商有所帮助。”
“公共信息?”林知意拿起那份厚达几十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甚至标注了关键联系人和常见陷阱的文件,唇角勾起一抹略带嘲讽的弧度。这哪里是公共信息?这分明是延舟科技用真金白银和时间砸出来的核心经验!陆延舟此举,无异于将一份珍贵的攻略,直接送到了她这个“竞争对手”的手上。
他到底想干什么?
这种持续的、无孔不入的“帮助”,让她感到一种被无形之手推着前行的不适。她厌恶欠人情,尤其是欠他陆延舟的人情。
“总监,那我们……”小王试探着问。
林知意沉默了片刻,指尖在那份文件上轻轻敲击。理智告诉她,这份资料确实能帮她和团队节省大量摸索的时间,规避许多风险。情感上,她却极度抗拒这种近乎“施舍”般的援助。
最终,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公司的利益,团队的心血,不能因为她的个人情绪而受损。
“把资料发给项目组核心成员,作为参考。”她最终下达了指令,语气平静,“另外,以公司的名义,正式向延舟科技发出感谢信,感谢他们的信息共享。”
她选择用最官方、最保持距离的方式,来处理这份“好意”。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几天后,当她团队在解读某国一项特别刁钻的技术审查要求遇到瓶颈时,负责对接的成员几乎是雀跃地跑来汇报:“林总监!问题解决了!我们试着按照延舟科技那份资料里提到的思路,重新撰写了技术说明,刚刚收到反馈,初步审核通过了!”
类似的情况,在后续的几周里,又发生了不止一次。陆延舟提供的那些“经验”,就像一盏盏提前点亮的灯塔,在她团队航向未知海域时,精准地照亮了那些隐藏的暗礁。
林知意无法否认,这些帮助是切实而高效的。它们大大加快了“灵枢”海外认证的筹备进度,也让团队少走了许多弯路。但这种仿佛始终处于对方“注视”和“庇护”之下的感觉,让她如芒在背。
她试图将这种关系界定为纯粹的商业信息交流,甚至考虑过是否应该支付一笔咨询费用,以划清界限。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自己否定了——这显得更加矫情和欲盖弥彰。
这种持续的、单方面的“顾问”关系,以一种不容拒绝的姿态,融入了她新的日常。它不像狂风暴雨般激烈,却如同春雨,悄无声息地渗透,让她避无可避。
终于,在一个需要就某个关键认证策略做出最终决策的下午,林知意看着屏幕上团队提交的、明显参考了延舟科技思路的方案,第一次主动拿起了那个几乎被她遗忘了的、属于陆延舟的私人号码。
电话接通得很快。
“是我。”林知意的声音带着公事公办的刻板。
“林总监。”陆延舟的声音从听筒那端传来,低沉平稳,似乎对她的来电并不意外。
“关于FDA认证中‘算法变更管理’的申报策略,你们资料里提到的‘渐进式披露’方案,是基于哪些具体案例的成功经验?风险评估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她直接抛出了最核心的技术问题,语气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技术答辩。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是在组织语言,然后,陆延舟清晰而详尽的声音传来,他没有丝毫保留,将他所知的案例背景、策略制定的考量、以及曾经踩过的坑和最终成功的要点,一一剖析给她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第二次,棋逢对手请大家收藏:(m.2yq.org)第二次,棋逢对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