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技术标准的草案在几次高效的当面沟通和无数封深夜邮件往来后,终于接近定稿。林知意和陆延舟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工作节奏:白天各自处理公司事务,傍晚时分,当“灵枢”与“延舟科技”的员工大多下班后,一号会议室的灯便会亮起,成为他们专属的“第二战场”。
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预约,没有寒暄,仿佛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有时是陆延舟先到,有时是林知意。他们各自带着笔记本电脑、厚厚的资料和一杯提神的黑咖啡,在长桌的两端坐下,然后便沉浸到复杂的技术条款和商业逻辑之中。
争论依旧存在,甚至比之前更加激烈。关乎核心利益和未来行业话语权的划分,没有人会轻易让步。林知意据理力争,为“灵枢”的技术独特性争取最大限度的体现和保障;陆延舟则着眼于更宏大的生态布局和标准普适性,寸土必争。
但所有的争论都严格限定在专业范畴内。他们引用数据,构建模型,用逻辑而非情绪说服对方。会议室里时常弥漫着一种高度紧张的智力对抗氛围,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和两人清晰冷静的陈述交错进行。
然而,与之前冷战时期那种纯粹的、冰冷的对抗不同,如今的争论中,隐约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与探索。林知意发现自己开始能够预判陆延舟在某些技术节点上可能提出的质疑,并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而陆延舟,也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聆听她基于实际应用场景提出的、往往能切中要害的独特见解。
这天晚上,他们又为了一段关于数据共享边界定义的条款争执不下。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双方都有些疲惫。
“我认为,在这个环节设置过于严苛的防火墙,会严重影响标准落地后的协同效率。”陆延舟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但效率不能以牺牲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为代价。”林知意坚持,声音因为长时间的发言而略显沙哑,“陆总,我们不能开这个口子,这是底线。”
两人各执一词,会议再次陷入僵局。
窗外的夜色浓重如墨,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也凝滞了。
就在这时,陆延舟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瞥了一眼,没有立刻查看,而是站起身:“休息十分钟。”
他没有征询林知意的意见,说完便拿起手机走出了会议室。
林知意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她也感到一阵口干舌燥,端起已经冷掉的黑咖啡喝了一口,苦涩的味道让她微微蹙眉。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试图在脑海里重新梳理逻辑,寻找能够打破僵局的突破口。高强度的工作和持续的精神对抗,让她感到一阵阵精力透支的眩晕。
不知过了多久,会议室的门被重新推开。
林知意睁开眼,看到陆延舟走了进来,手里却拎着一个与会议室格格不入的牛皮纸袋,里面似乎装着几个餐盒,隐隐有食物的香气飘出。
他走到会议桌前,将纸袋放在她面前。
“先吃点东西。”他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只是随手递过一份文件。
林知意愣住了,有些诧异地看向他。
陆延舟没有看她,一边解开自己衬衫最上面的那颗纽扣,一边走向窗边,语气依旧没什么起伏:“楼下新开的粤式茶餐厅,虾饺和烧麦做得还凑合。”
虾饺和烧麦……
林知意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那是很多年前,他们还在创业初期,每次熬夜加班到后半夜,饥肠辘辘时,最常点的宵夜。她尤其喜欢那家“老广记”的虾饺,晶莹剔透的皮,饱满弹牙的虾仁,再配上一碟辣酱……那是那段艰苦岁月里,为数不多的、带着温暖烟火气的记忆。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她面前提起过,甚至她自己,在忙碌和刻意遗忘中,也几乎快要忘记这个习惯了。
她打开纸袋,里面果然是还冒着热气的虾饺、烧麦,甚至还有一小盒她曾经最爱蘸的、特定牌子的辣椒酱。
熟悉的味道,混杂着纸张和墨水的气息,奇异地弥漫在充斥着商业与技术的会议室里。
这一刻,什么数据边界,什么技术标准,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食物香气冲淡了。
她没有说话,默默地拿起附赠的一次性筷子,夹起一个虾饺,蘸了点辣椒酱,送入口中。
熟悉的味道在味蕾上炸开。皮薄馅足,虾仁鲜甜Q弹,辣椒酱的咸香恰到好处地激发了更深层次的鲜美。一瞬间,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两人挤在狭窄的办公桌前,分享着一盒外卖,一边吃一边争论技术难题的画面,不受控制地涌入脑海。
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原来从未真正消失。
她低着头,小口小口地吃着,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只有微微颤抖的睫毛泄露了内心的不平静。
陆延舟站在窗边,背对着她,望着窗外。他没有催促,也没有参与进食,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给她时间,也像是在给自己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第二次,棋逢对手请大家收藏:(m.2yq.org)第二次,棋逢对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