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四年春,京城的柳色染绿了御道,皇家学堂内却透着一股沉静的书香。突厥质子阿史那都蓝身着中原学子的青衫,正与大胤皇子们一同研读儒家经典,眉眼间已褪去初来时的桀骜,多了几分温文尔雅。他捧着《论语》,读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时,眼中闪过一丝向往,提笔在旁批注:“大胤文明,如沐春风,愿草原与中原永结同好。”
这一幕被窗外的听风楼暗卫尽收眼底,密报连夜送抵长乐宫。云暮展卷细读,指尖划过“愿草原与中原永结同好”几字,眸色沉凝。她深知,质子归心是北疆安宁的关键,却也必然触动突厥部落内部的顽固派——那些信奉“弱肉强食”的旧贵族,绝不会容忍王子被中原文化同化,更不愿接受突厥对大胤的臣服。
果不其然,三日后,听风楼截获密信:突厥顽固派首领阿史那骨咄罗(阿史那思摩的叔父)暗中集结三万骑兵,计划于下月十五夜,趁北疆互市热闹之际,潜入京城劫走质子,再以“大胤扣押王子”为借口,重启战事。
“这些顽固派,真是冥顽不灵。”云暮将密信置于烛火旁,橘红色的火光映着她沉静的面容,“既已臣服,却仍觊觎中原沃土,妄图挑起战乱,置草原与中原百姓于不顾。”
晚晴忧心忡忡:“太后,京城防卫虽严,但突厥骑兵骁勇善战,若他们拼死劫质,恐难周全。不如将质子转移至密室,加派兵力守护?”
“不可。”云暮摇头,指尖轻轻敲击案几,“转移质子,反而会让顽固派以为我朝心虚,更会打草惊蛇。他们的目的是劫质作乱,我们便将计就计,在京城布下天罗地网,同时通知靖安王在北疆设伏,一举铲除这股顽疾。”
次日早朝,云暮将密信呈给萧承佑。少年帝王看过之后,怒不可遏:“突厥顽固派竟敢如此嚣张!朕本欲以文德安抚草原,他们却不识好歹,妄图重启战事!”
“陛下息怒。”云暮温声道,“顽固派只是少数,突厥新首领阿史那思摩一心向化,草原百姓也渴望和平。我们只需铲除顽固派,便能让突厥彻底归心。”
她提议道:“其一,命听风楼暗卫加强对质子的保护,表面上依旧让他正常出入皇家学堂,麻痹敌人;其二,暗中调动京城禁军,在质子常去的书院、市集附近设伏,待顽固派劫质时,一网打尽;其三,急召靖安王在北疆边境设伏,阻断顽固派的退路,同时震慑突厥部落,让阿史那思摩明白,大胤有能力保护质子,也有能力平定叛乱。”
萧承佑颔首道:“便依母后所言!传朕旨意,即刻按太后部署执行,务必将突厥顽固派一网打尽!”
密旨快马加鞭送往北疆。此时的楚怀瑾正与苏凝薇一同打理军屯事务,收到圣旨后,当即召集将领议事。军帐内,北疆地形图纸铺开,楚怀瑾指尖点在突厥顽固派可能撤退的必经之路——黑风口:“此处两山夹一谷,易守难攻,是设伏的绝佳地点。阿史那骨咄罗劫质后,必然会从这里返回草原,我们在此埋伏重兵,定能将其一举击溃。”
苏凝薇站在一旁,补充道:“将军,突厥骑兵擅长奔袭,但黑风口狭窄,他们难以展开阵型。我们可在谷中埋下滚石与火油,待敌军进入谷中,便点火断路,再从两侧山上发起猛攻,必能大获全胜。”
楚怀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颔首道:“夫人所言极是!便按此计部署,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日子,京城表面平静如常,阿史那都蓝依旧每日往返于皇家学堂与质子府,暗卫则如影随形,禁军也已在各处关键地点潜伏就绪。而北疆的黑风口,楚怀瑾率领三万大军,日夜赶工,埋下滚石与火油,将士们隐蔽在山谷两侧的山林中,静候敌军入网。
下月十五夜,京城月华如水,互市的灯火依旧通明。阿史那骨咄罗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乔装成商人,潜入京城,直奔质子府。他们以为计划周密,却不知早已踏入了云暮布下的天罗地网。
“动手!”随着阿史那骨咄罗一声令下,突厥骑兵破门而入,却发现质子府内空无一人。正欲撤退,四周突然火把通明,禁军如潮水般涌来,将他们团团包围。
“阿史那骨咄罗,你勾结叛军,意图劫质作乱,今日便是你的死期!”禁军统领厉声喝道,长剑直指敌军首领。
阿史那骨咄罗心知中计,却仍不死心,下令道:“杀出去!”
突厥骑兵拼死抵抗,却终究寡不敌众,很快便溃不成军。阿史那骨咄罗率领残余骑兵,拼死突围,一路向西逃窜,直奔北疆黑风口——他以为那里有三万骑兵接应,却不知等待他的是另一支伏兵。
当阿史那骨咄罗的残部逃入黑风口时,山谷两侧突然滚石如雨,火油被点燃,熊熊烈火阻断了他们的退路。楚怀瑾站在山顶,长剑一挥:“进攻!”
埋伏在山林中的大胤将士们蜂拥而下,弓箭如雨,刀光剑影交错。突厥骑兵腹背受敌,死伤惨重。阿史那骨咄罗怒喝着冲向楚怀瑾,两人激战数十回合,最终楚怀瑾一剑刺穿他的胸膛,结束了他的性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折骨为诗请大家收藏:(m.2yq.org)折骨为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