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五年秋,京城的国子监内,文人学者云集,一场关于典籍整理的议事正热烈进行。案几上堆叠着散落的古籍,有的纸张泛黄破损,有的字迹模糊难辨,甚至有部分孤本因保存不当,边角已被虫蛀。文坛领袖季老先生手持一卷残破的《齐民要术》,痛心疾首道:“如今盛世之下,文化繁荣,可这些珍贵古籍却因散乱无章、保存不善,面临失传之危。若不及时整理修撰,日后子孙后代恐难再见先贤智慧!”
此言一出,众学者纷纷附和。“季先生所言极是!”翰林院编修沈文彦道,“我朝疆域辽阔,典籍众多,却分散于各地藏书楼、寺庙甚至私人手中,缺乏系统整理,不少孤本已濒临失传。”“不仅如此,现有典籍中,部分内容相互矛盾,还有后人篡改之作,若不加以甄别校正,恐误导世人!”
这场议事的奏折很快呈递至太和殿。萧承佑翻阅着奏折,眉头微蹙。盛世之下,经济繁荣,边防稳固,文化建设确实是当务之急。他看向身侧的云暮,征询道:“母后,文人学者纷纷上书请求修撰大典,整理古籍,您以为如何?”
云暮接过奏折,细细品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凝重。她自幼饱读诗书,深知典籍对于传承文化、教化百姓的重要性。“陛下,盛世修典,乃千古盛事。”她沉声道,“典籍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大胤文化的根基。如今典籍散乱,孤本濒临失传,确实需要系统整理修撰,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彰显我朝盛世气象,教化万民,一举多得。”
“但修撰大典工程浩大,涉及经史子集、农工医商、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且耗时长久,恐难以推行。”户部尚书出列担忧道。
“此事虽难,但功在千秋。”云暮语气坚定,“本宫以为,可修撰一部涵盖天下学问的《永安大典》,将经史子集、农工医商、天文地理、兵法谋略、医药历法等尽数收录,力求详尽、准确、系统。如此,既能保存古籍,又能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人力,可任命季老先生为总编修,召集全国顶尖学者参与;物力与财力,由户部拨款支持,同时向民间征集散落古籍,凡献书者,给予重赏或功名奖励;时间方面,无需急于求成,可历时三五年,务必保证大典的质量。”
萧承佑心中豁然开朗,颔首道:“母后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即刻启动《永安大典》修撰工程。任命季老先生为总编修,沈文彦为副总编修,召集全国学者二百余人,入驻国子监,专门负责修撰事宜;户部拨款百万两白银,用于修缮藏书场所、购置笔墨纸砚、支付学者薪俸;命各地官员协助征集民间古籍,凡献孤本、善本者,按价值给予重赏,献书数量众多者,可授予功名。”
“臣遵旨!”群臣齐声领命。
消息传出,天下文人学者欢欣鼓舞,纷纷响应。季老先生不负众望,很快拟定了《永安大典》的修撰大纲,将大典分为经、史、子、集、农、工、医、商、天文、地理、兵法、历法十二部,每部下设若干类,分类细致,条理清晰。
各地学者陆续抵达京城,入驻国子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轻有为的才俊,皆怀揣着传承文化的初心,日夜操劳。国子监内,灯火通明,学者们或伏案校勘古籍,或相互探讨疑难,或整理征集而来的散佚典籍,一派治学严谨、孜孜不倦的景象。
云暮十分关心大典的修撰进展,时常前往国子监探望学者们。她看到学者们因古籍破损严重,辨识字迹十分困难,便命工部打造了放大镜、特制笔墨等工具,送至国子监;得知部分学者因思念家人、水土不服而精神不振,她又下令改善学者们的食宿条件,允许他们每月探亲一次,并派遣太医定期为学者们诊治。
“太后心系文脉,关怀学者,实乃我大胤文人之幸!”季老先生带领众学者向云暮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感激。
“诸位先生为传承文化、修撰大典操劳,本宫只是略尽绵薄之力。”云暮温和地说道,“《永安大典》是千古工程,关乎文化传承与盛世气象,还需诸位先生精益求精,确保大典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若有任何困难,可随时向本宫与陛下禀报。”
萧承佑也十分重视大典修撰,不仅时常前往国子监视察,还下令拨款修建一座宏伟的藏书阁——“文渊阁”,用于收藏《永安大典》原稿与征集而来的珍贵古籍。文渊阁选址在皇宫西侧,采用江南园林风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藏书阁内设置了防潮、防虫、防火等设施,确保古籍能够长久保存。
修撰过程中,学者们也遇到了诸多难题。部分古籍散佚严重,仅存残卷,难以辨识;不同版本的古籍内容相互矛盾,难以甄别;还有一些涉及农工医商的实务典籍,因学者们缺乏相关经验,解读困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折骨为诗请大家收藏:(m.2yq.org)折骨为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