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刘伯温协助朱元璋制定 元朝的战略计划并付诸实施。他在军事决策中运筹帷幄长达八载。
这段历史表明,刘伯温确实具备过人才能,却又不像民间传言那般神乎其神。
事实上,朱元璋麾下不乏功勋更为显赫、才能与刘伯温比肩的谋臣,如早年追随朱元璋征战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这一点从刘伯温获得的封赏便可见一斑。
1370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六人封公爵,二十八人封侯爵,刘伯温均未入选,最终仅获封象征性的诚意伯爵位。(爵位等级由高至低为:公、侯、伯、子、男)
更有甚者,当朱元璋文集刊印时,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皆获赐,唯独刘伯温未被列入赏赐名单。
在某次讨论当世大儒的场合中,朱元璋更直言不讳地表示,像宋濂、刘伯温之流,根本不配称为。
种种迹象表明,在朱元璋心目中,刘伯温并非出类拔萃的奇才。
正因如此,1371年刘伯温请辞归乡时,朱元璋未作挽留便爽快应允。
这与朱元璋对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忌惮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既有刘伯温为人低调的因素,也反映出朱元璋对其才能的轻视。
如此人物,为何在后世被神化至此?
在朱慕看来,这要归功于他的三哥朱重八。
朱慕深知这位三哥的性格:一个集自卑与骄傲于一身的矛盾体。
出身贫寒的朱重八为塑造真龙天子形象,登基前后刻意编造诸多神话传说。
精通谶纬之学的刘伯温,自然成为塑造神话的理想人选。
加之当时多数开国功臣已被朱元璋定为逆党,可供宣扬的正面典型所剩无几。
于是刘伯温便被朱元璋推上前台。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待朱棣篡夺侄儿帝位后,为笼络人心欲大肆封赏,却遭到建文旧臣的抵触。
进退维谷之际,他想出一个妙招:追封已故之臣!
刘伯温再次被选中,被这位尚未出生的侄儿朱慕塑造成渡江谋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典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追封刘伯温后不久,朱棣便处死了其子刘璟,堪称神来之笔。
至1531年,朝廷再度评议刘伯温的历史功绩。
这位谋臣又一次被推上神坛。
(刘伯温:树立典型永远少不了我。)
经多次朝议,刘伯温最终与徐达等开国元勋同享太庙祭祀的殊荣。
刘伯温屡次被塑造成典范,加上民间早已流传着关于他的种种神奇传说,这位本就天赋异禀的谋士逐渐被神化。
朱元璋恐怕未曾料到,自己当初轻视的刘伯温,最终竟因自己的举动被推上神坛。
更令人恼火的是,刘伯温的名声甚至盖过了朱元璋!
真是岂有此理!
实际上,刘伯温并非如传说中那般无所不能。历史上他虽然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下功劳,但也并非毫无失误。
例如,明朝军队后期战斗力急剧衰退,沦为徒有其表的纸老虎,也与刘伯温的建议有关。
明朝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刘伯温深度参与了军政制度的构建。《明史》记载,他曾向朱元璋提出“军卫法”的建议。
正是这一制度,导致明朝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逐渐腐化,最终被女真人击败,中原易主。
明朝的命运,可谓始于异族,终于异族!
朱慕凝视着刘伯温,心中思绪翻涌。
他的目光让眼前的书生冷汗涔涔。
联想到朱慕登基时的种种异象,刘伯温心生恐惧,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这一跪反倒让朱慕愣住了。
你这是做什么?
未等朱慕开口,刘伯温便主动坦白了一切。
原来,半个月前刘伯温收到襄阳脱脱的密信,命他暗中调查朱慕的底细。
刘伯温认为要了解朱慕,必须亲自前往金陵接触观察,于是便动身前来。
抵达后,恰逢朱慕登基大典。
亲眼目睹真龙现世的奇景,又听到朱慕为汉人发声的震撼宣言,再加上某种无形的影响,刘伯温改变了主意。
在身旁道士的劝说下,他决定投效朱慕,便跟随这一僧一道来到王府。
听完刘伯温的陈述,朱慕露出亲切的笑容,起身离座,将他扶起。
“刘先生,我这里不兴跪拜之礼,快请起。你能来投奔,我深感欣慰。你放心,我若用你,必不疑你,定会让你一展所长。”
朱慕对刘伯温的谶纬之术并无兴趣,毕竟他不像兄长那般迷信,也不需要刘伯温祈雨或制造祥瑞。
历史上,朱元璋和刘伯温确实曾联手搞过求雨之类的把戏。
洪武年间,适逢大旱,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众臣纷纷建言抗旱救灾之策,唯独刘伯温上奏道:
阵亡将士遗孀皆聚居营中,数万之众致阴气积聚。工匠死后曝尸荒野,亦使阴气日盛。宜将归降吴军将士编入军籍,并令其娶寡居妇人,如此可调和阴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