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抬眼望去——颍州城墙在翻滚乌云下如巨兽蛰伏,这才惊觉此城尚在敌手。
“末将请战!”吼声震天,将领们眼中燃起战意。
轰隆!
城门洞开的巨响与霹雳同时炸裂,最后一缕残阳被闪电劈碎,暴雨倾盆而下。
颍州,献降了。
“朱一接管城防,余部清点战场。三哥处需增派医匠,伤者全力救治,溃兵尽量生擒。”
朱慕走向被缚的察罕,亲手解其镣铐:“此战之后,大元气数已尽。以先生之才,何不共襄盛举?我大汉唯才是举,绝无贵贱之分。”
心中暗道:“只要肯说汉话、习汉文,便是黑发碧眼亦是我汉家儿郎。”
察罕怔然。眼前这位连元帝都不屑一顾的枭雄,竟对自己执礼甚恭。
他正欲拒绝,朱慕已按住其肩:“先生不妨先赴江南,看看汉家山河,再论天下归属。”
暴雨如注。
这本该秋高气爽的时节,积蓄多日的乌云终于倾泻。滂沱雨幕仿佛天公掷下的休战令,将颍州城外数十里战场冲刷得猩红刺目。
此役元军折损倍于汉军,伤亡之巨,堪称大元百年罕有。
能与朱慕战绩相提并论的,唯有二龙岭、南昌、大都三场战役,细究之下竟全是朱慕的手笔。
莫非这朱慕真是我大元的天敌?
带着满心困惑与颓丧,察罕随朱慕返回江南。
他既无赴死的念头,亦无自尽的胆量——虽贵为大元名臣、天下名将,可谁说英雄就不惧生死?
若朱慕要取他性命,他绝不讨饶;但若要他自行了断……尤其是……
朱慕为何打听敏敏?听他语气,竟似与敏敏相识?
察罕的疑虑愈发深了。
朱慕已返金陵,但朱一等人仍在征战。
整顿颍州后,汉军分兵攻入河南,占朱皋、夺仓栗,连破罗山、真阳、确山,又取舞阳、叶县,横扫豫南。
十一月二十日,朱一南下攻克汝宁府、光州、息州;常遇春北伐连克平遥、太谷、晋中,兵指太原。
汉军势如破竹,疆域急速扩张。
大都城内。
妥欢帖睦尔闻察罕颍州惨败,反应出奇平静——他仅是怔了怔,便挥手屏退传讯太监,继续沉湎酒色。
醉生梦死!
自大都城下目睹朱慕神通,他早已认定对方是仙神临世。凡人天子岂能抗衡真仙?
长生天既未诛灭汉人神仙,也未遣蒙古仙人相助,他又何必徒劳挣扎?
李赛爱妃,为朕舞一曲。妥欢帖睦尔醉醺醺拽住李赛手腕,目光浑浊。
李赛正因汉军捷报心潮翻涌,见皇帝丑态更生憎恶,只盼朱慕早日攻破大都解救自己。
忽又念及王离——他在汉王麾下定能施展抱负吧?可若他真得重用……
她莫名矛盾起来:既望王离建功立业,又怕他青云直上。
毕竟,阿离爬得越高,便离她越远啊!
金陵汉王府。
议事厅内,阿布拉姆与库拉尔正操着生涩汉话同朱慕交谈。
两位将领最终选择了投降。
在西方文化中,战败投降并非耻辱。
这里不妨稍作探讨。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这句话展现了华夏文化对仁人义士的推崇。
东方传统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一精神在战争中尤为鲜明。
千百年来,东方古国的战场上涌现无数宁死不屈的英雄。
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华夏人,重视诚信、仁义、忠诚等品格。
“威武不能屈”“临危赴难”被视为美德,至今仍具积极意义。
这也是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东方观念中,绝境中殉国是道德的最高体现,因此文天祥、谭嗣同等义士青史留名。
类似的文化也存在于东瀛,其武士道精神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武士道强调忠义、气节,最具代表性的行为便是武士的自我了断。
战败自尽在东瀛文化中被视为光荣之举。
反观西方,战局不利时投降屡见不鲜。
这源于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古代欧洲的战争中,贵族战败后往往选择投降保命,再由家族支付赎金赎回。
久而久之,这成为西方战争惯例,甚至被写入法律。
中世纪欧洲的法规规定,徒俘虏不得被当作奴隶对待。
那么俘虏与俘获者的关系究竟如何?
从法理上看,这种关系类似于封君与封臣。
中世纪法学家如此定义:投降者与接受者之间形成契约,前者以赎金为抵押换取性命。
换言之,投降即订立保命契约,赎金是存活的代价。
简而言之,保命是商品,赎金则是交易款项。从法律角度来看,俘虏与赎金的交易与普通商业契约无异,受到当时各国法律的承认。
如同常见的商业纠纷一样,赎金问题同样可以诉诸法庭解决。
比如1448年,苏格兰拉菲特监狱的四十三名英国俘虏因不满监狱条件恶化而发起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