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如刀,刮过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却似乎失去了往昔的锋利。
驻守在昆仑山口某前哨站的年轻士兵王震,迎风挺立,呼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稳有力。
他清晰地记得,半年前刚轮换到这里时,每走几步就喘得像个破风箱,胸口闷得发慌。
可现在,他甚至能在巡逻的间隙,跟战友们开几句玩笑,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邪了门了,”他旁边的老班长李强,一个在高原待了八年的老兵,一边用望远镜观察着远方,一边嘟囔道,“最近这身子骨,感觉跟回到了二十岁似的,浑身都是劲儿。以前换季必犯的老寒腿,今年冬天愣是没半点动静。”
这并非个例。
相似的对话,正发生在无数个高寒、偏远的边防哨所里。
士兵们发现,曾经困扰他们的高原反应减轻了,训练后的疲劳恢复得更快了,就连手上不小心划出的小口子,似乎也比以前愈合得要快上一两天。
食堂的伙食还是那些土豆白菜和罐头肉,但吃下去感觉格外香,消化得也特别好。
军医站的卫生员张医生,正对着最新一期的健康数据报表,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报表上的曲线,呈现出一种让他这个唯物主义者几乎无法理解的诡异走势。
在没有任何新型药品和特殊营养补剂介入的情况下,整个防区官兵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心率稳定性和各项免疫指标,在过去几个月里,全线出现了持续、稳定且幅度可观的优化。
感冒、肠胃炎等常见病的发病率,更是断崖式下跌。
伤病员的平均康复周期,缩短了近百分之三十。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汇聚成一股无声却强大的暖流,悄然改变着一切。
面对这种变化,身处其中的将士们没有往任何超自然的方向去联想。
他们的解释朴素而直接。
有人说:“肯定是后勤保障又上新台阶了,咱们看不见的地方,国家下了大功夫!”有人则拍着自己结实的胸膛,自豪地笑道:“还不是咱们自己练出来的?这鬼地方,待久了,铁打的汉子也能给你磨成钢!”
更多的人,则是在站岗时,望着脚下沉默而广袤的土地,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状的信念。
他们觉得,是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川大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他们,仿佛连风雪都变得温柔了些,连空气都蕴含着一股提振精神的力量。
“感觉这片天,这片地,都在帮着咱们守好国门。”——这种朴素的、近乎于信仰的归属感,化作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让戍边的意志愈发坚不可摧。
边关的静默变化,在看不见的层面,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国内某栋戒备森严的建筑深处,数据分析中心的巨幅屏幕上,正滚动着来自各个边防总站的加密健康简报。
被内部人员尊称为“陈局”的中年男人,双手撑着会议桌,死死盯着屏幕上那一条条匪夷所思的优化曲线,眼中布满血丝和困惑。
“无法理解!彻彻底底的无法理解!”他低声咆哮,声音里带着一丝挫败,“没有任何技术干预的痕迹,没有特殊药剂的代谢残留,更没有大规模心理疏导的记录。数万名官兵的身体素质,就这样凭空得到了系统性优化?难道‘清道夫’的能力,已经细致入微到可以对单兵进行远程、无痕的健康管理了吗?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种近乎于‘神’的手段,其背后隐藏的意图,简直深不可测!”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某国情报机构的亚洲动态分析室内,气氛同样凝重。
“根据我们最新的情报分析,目标国边防部队的健康状况和环境适应能力出现了异常提升。”一位高级分析师正在向他的上司汇报,“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秘密列装了某种未知的‘单兵环境适应性增强系统’,或者已经将某种尖端的生物基因技术应用到了实战部队。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持续作战能力。先生,我建议,我们必须立刻、大幅度上调对其军事后勤保障能力的评估等级,这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军力平衡。”
而在世界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际组织内部,几位须发皆白的长者正围坐在一幅古老的星图之下,神情肃穆。
“东方的国运,竟已昌隆至此……”一位长者缓缓开口,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过去,“其诞生出的守护力量,不再仅仅是宏观层面的庇护,而是已经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惠及到每一个最基层的戍边士卒。这种力量,将意志贯彻于物质,将守护化为祝福,其手段之宏大,境界之高远,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等的认知范畴。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那个古老国度的相处之道。”
外界的惊涛骇浪,并未影响到风暴中心的那个始作俑者。
“蜗牛号”平稳地悬停在万米高空的云层之上,宛如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
凌笑半躺在舒适的沙发里,面前的全息屏幕上,正播放着瑞雯为他整理的信息摘要——其中不仅有边关将士们那些朴素的感言截图,还有各个情报机构的机密报告片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请大家收藏:(m.2yq.org)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