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社基础上扩编,难度远超想象。为选出最得力的领导班子,矿务局决定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采用 “自由组合搭班子 + 投标答辩” 的模式筛选方案 —— 各团队自主组队,提交发展规划与人员安置方案,通过答辩后,可行者正式上任,不可行者则淘汰。消息一出,全局的精兵强将纷纷响应,最终有四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投标答辩环节。与此同时,原服务社也正式更名为 “北大井劳动服务公司”,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李本庆、伊瑞贞、周挺祥、李西彦四人组成的团队,凭借详实的方案与清晰的规划中标,成为扩编后的第一届领导班子。他们上任后,首先以原有矿井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井下水位,按照地方小煤矿的灵活模式恢复煤炭开采,快速实现短期收益;同时发动全员寻找新项目,秉持 “先易后难、先上短平快项目、优先安置人员” 的原则,先后重启了两座停产的煤渣砖厂、开展石墨深加工业务、上马碳化硅厂、恢复煤炭运销业务。仅用数月时间,就完成了两千八百余名员工的有序安置。在三年任期内,班子与职工同心同德,不仅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还让职工收入与矿务局其他单位持平,福利待遇甚至略高,赢得了全员的认可。
第二届领导班子由黄向文、张汝东、李兆河组成。他们在前任的基础上,尝试新增了几个潜力项目,希望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然而,当时全国正遭遇 “三角债” 危机,银行 “紧缩银根” 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策略,受大环境与政策影响,新项目因资金短缺纷纷下马。不过,这支班子也留下了关键的改革成果 —— 他们推动碳化硅厂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职工入股的方式解决了融资难题,为碳化硅厂后续走出困境开辟了新路径。
第三届领导班子成员为段续兵、张汝东、李兆河。他们吸取了上一届资金链断裂的教训,一方面抓好煤炭安全生产,保障基础收益;另一方面集中精力处理积压产品,整合现有资金,加强对股份制碳化硅厂的管理。为突破发展瓶颈,班子还调整了碳化硅厂的内部领导结构,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 的策略 —— 既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又高薪引进行业专家,最终成功突破单一黑硅生产的局限,通过科研调整原料配方,实现了绿硅的批量生产与深加工。这一突破让碳化硅厂彻底转亏为盈,股东分红大幅提高,也为企业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班子还改变了以往 “靠开会强调工作” 的传统模式,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与干部职工面对面沟通,不仅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团队凝聚力,还重新激发了全员的工作热情与艰苦奋斗精神。任期结束时,公司所有基层单位均实现扭亏为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最后一届领导班子由王挺刚、孙德既等人组成。他们秉持改革开放的理念,遵循邓小平同志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的指导思想,对企业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优化组合 —— 关停了资源消耗大、收益低的煤矿生产业务与高耗能的碳化硅项目,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高端产业,先后上马了益康酸生产、钕铁硼研发两个新项目。遗憾的是,钕铁硼的核心原料受国家严格管控,项目投产不久便因原料短缺被迫停产;益康酸作为工业添加剂,市场上替代品众多,竞争激烈,经营始终举步维艰。面对困境,班子再次调整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利用厂区闲置土地发展房地产项目。数年后,厂区内已无一寸闲置土地,最大限度盘活了存量资源。然而,时代的浪潮终究难以逆转 —— 随着淄博矿务局对老区煤矿实施全面破产清算,北大井也未能幸免。历经二十年风雨奋斗后,这家国有企业最终走向破产,全体员工不得不开启失业再就业的新征程,北大井也随之成为一个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时代符号。
从张士祥代表的第一代服务社创业者,到王挺刚带领的中瞬集团团队,北大井相关企业先后经历了五次领导班子更换、三次名称变更 —— 从寨里煤矿服务社,到北大井劳动服务公司,再到淄博矿务局新型高温耐火材料厂,最终定名中瞬集团。名称在变,经营领域在变,但扎根的土地与核心的奋斗者从未改变。正是这群北大井人,二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仅成就了企业的辉煌,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北大井精神” 印记。
你好:北大井人!
喜欢北大井人请大家收藏:(m.2yq.org)北大井人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