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轻摇折扇,神色淡然:“在未看清那位移花公子的态度之前,不得擅起争端。”
“如今的明教,早已不成体系,不足为惧。”
鹿杖客应了一声,冷笑低语:“阳顶天失踪二十年,这些人还在寻他的影子。”
“呵,莫不是真觉得有了个天人撑腰,便能与朝廷分庭抗礼?”
“这般行径,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赵敏轻声道:“这个阳顶天,倒确实不凡。”
“当年明太祖本就出自明教,依靠教中势力崛起,终成大业,建立大明。”
“一旦江山稳固,却因忌惮明教影响深远,立刻翻脸无情,将其定为魔教,大开杀戒。”
“教中高层尽数覆灭,残余力量也被追剿得支离破碎,只能退往西域圣地方向,回归光明顶。”
“自此之后,明教上下对朱氏皇族恨之入骨。”
“这群曾搅动风云的信徒进入元境后,屡遭压制,形同逃窜之鼠,居无定所,性命难保。”
“直到阳顶天现身,局势才彻底扭转。”
“他身为天人强者,不顾内外反对,主动向当时的明帝示好修盟。”
“明帝正欲借力扰乱大元根基,岂有拒绝之理?”
“自此,明教背靠大明,阳顶天得以放开手脚行事。”
“在他的统领下,明教迅速扩张,终于成为足以动摇大元统治的存在。”
“此时,我大元的武皇即便有意铲除,也已难以出手。”
“阳顶天其人,无论修为、胆识还是谋略,皆属顶尖,能成一代枭雄,并非侥幸。”
鹿杖客张了张口,终究说不出半个反对的字眼。
至于为何,一旦明教受大明庇护,大元的武皇便不能再轻易动他?
这牵涉到诸国皇朝之间一条不成文的铁律——
凡被某皇朝公开庇护的势力,其余皇朝不得派遣武皇直接诛杀。
这条规矩从何而来?
设想一番:若明教受大明保护,大元仍派武皇越境斩杀阳顶天。
大明颜面尽失,焉能不报?
于是大明武皇出马,击杀大元重臣数名,从容离去。
大元若忍气吞声,国威何存?
若要还击,自然又是一轮报复。
如此循环往复,仇怨不断升级,底层修士百姓首当其冲,沦为牺牲品。
两国官吏皆成对方武皇猎杀目标。
你屠我将,我灭你帅,朝堂动荡,政令不通,国势随之衰败。
国运一衰,与国运相连的武皇如何汲取天地气运修炼?
更甚者,冲突失控,全面开战,武皇亦有陨落之危。
因此,除非一方具备绝对压制之力,否则各皇朝必须彼此克制。
说到底,武皇便是那高悬头顶的利剑。
不可无,否则难御外敌;亦不可轻动,否则祸乱滔天,反噬自身。
正如辽国、吐蕃等中等国度,何以敢挑衅大宋?
只因他们依附大元,受其羽翼庇护,背后站着一位庞然大物。
大宋能派遣天人与兵马,同辽国、吐蕃交锋,但武皇绝不能现身出手。
一旦踏出那一步,大元的武皇必然响应而动。
这便是天下势力之间微妙的制衡。
……
阳顶天消失之后,明教内部便如沙塔倾塌,各自为政,再难凝聚成势,对大元已无实质威胁。
曾有人进言,趁其溃乱,一举剿灭。
可这建议终究未被采纳。
逼得太紧,反会催生团结。那些原本争权夺利的首领,或许因此放下恩怨,共抗外敌,徒增大元损伤。
大元非汉地正统,四面皆敌,步步维艰,每一分战力都需谨慎使用。
况且,明教如同野火,斩不尽,灭不绝。
哪怕将杨逍一干核心尽数诛除,不出数载,自会有新人拾起残旗,重燃圣火。
废墟中重生的组织,可能更加齐心,更为难缠。
不如留着这群“苟延残喘”之人,任其内斗不休,自行耗尽元气。
历史已然验证,二十年光阴流转,今日的明教,早已光芒尽失,气息奄奄。
……
高台之上。
莫千源静立片刻,似在斟酌言语。
其实他心中暗喜,正愁无人引话题,杨逍却主动送上门来。
《太玄经》已讲毕,下一步尚无头绪,此刻正是时机。
只要当众揭开阳顶天之谜,他在众人眼中,便会成为通晓古今、洞悉隐秘的存在。
名声既起,话本自然畅销无阻。
他目光扫过明教众人,缓缓开口:“阳顶天的去向,我确实知晓。”
“可惜,真相恐怕令你们难以承受。”
“他早已不在人世,二十年前,便已身亡。”
喜欢综武:写个日记,仙子人设崩了请大家收藏:(m.2yq.org)综武:写个日记,仙子人设崩了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