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盛世第十五年,紫宸殿侧殿传来两声清亮啼哭,打破了宫廷的宁静——女皇元淳顺利诞下一对龙凤胎。皇子眉眼酷似魏舒烨,英气勃勃;公主容貌肖似元淳,清雅灵动。消息传开,举国同庆,元淳下旨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与万民共享这份喜悦。
魏舒烨守在殿外,听闻母子平安,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踏入殿内时,眼中满是珍视。他小心翼翼地抱起襁褓中的孩子,动作轻柔得仿佛对待稀世珍宝:“陛下辛苦,这两个孩子,就叫承瑞、承宁吧,愿他们承继盛世,守护安宁。”
元淳含笑颔首,指尖轻轻拂过孩子细嫩的脸颊:“好,便依皇夫。”
此后,元淳在处理朝政之余,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育儿之上。她摒弃了皇室“养尊处优”的陋习,亲自制定育儿方案:每日清晨,让乳母带着孩子在御花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稍大些,便教他们辨识花草、聆听鸟鸣,培养对自然的感知;待启蒙后,便请太傅教授经史子集,亲自传授治国之道与为人准则。
“身为皇室子女,首要便是懂得‘民为贵’。”元淳抱着承瑞,指着殿外耕作的农人,轻声教导,“百姓安居乐业,江山才能稳固。你们日后若要执掌天下,切不可贪图享乐,忘却初心。”
魏舒烨也时常陪伴在孩子们身边,教他们骑马射箭,讲述边关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勇气与担当。元嵩、元彻两家也常带着孩子入宫,表兄妹们一同学习、嬉戏,宫廷之中既有皇室的规矩,又不失家庭的温馨。
三年转瞬即逝,元淳再度诞下一对龙凤胎,取名承泽、承安。四个孩子聚在一处,承瑞沉稳,承宁聪慧,承泽勇猛,承安温婉,各有千秋。元淳并未偏爱任何一个,而是为他们制定了相同的教育计划,却也根据各自的天赋因材施教:教承瑞推演兵法、谋划全局;带承宁走访民间、体察民情;让承泽跟随元彻历练、熟悉军务;引承安研学典籍、修习礼制。
每日午后,御书房便成了孩子们的学堂。元淳身着常服,与他们一同围坐案前,亲自答疑解惑。有一次,承瑞问起“为何要选最优秀者继承帝位”,元淳放下手中的书卷,认真答道:“帝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唯有最优秀、最懂民心、最有担当之人,才能守住这盛世江山,让百姓继续安居乐业。你们四人,既是兄妹,也是竞争者,未来谁能扛起这份责任,帝位便属于谁。”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眼中却已燃起小小的斗志。他们在相互陪伴中成长,也在良性竞争中进步:承瑞推演阵图时,承宁会提出民生层面的补充;承泽练习骑射时,承安会提醒他注意安全与分寸。元淳看着孩子们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
魏舒烨看着元淳忙碌的身影,时常劝她保重身体:“陛下既要打理朝政,又要教养四个孩子,太过辛劳。不如将孩子们交给太傅与乳母多照拂些。”
元淳却摇头浅笑:“皇夫此言差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身为女皇,更要以身作则。这些孩子是大魏的未来,我若不能亲自教导,如何放心将江山交托?”
闲暇时,元淳会带着四个孩子前往公益学堂,让他们亲眼目睹寒门子弟求学的不易;也会带他们视察粮仓、军营,让他们知晓江山稳固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她还将自己多年来的治国心得整理成册,取名《盛世箴言》,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物。
此时的承瑞、承宁不过六岁,承泽、承安刚满三岁,他们或许还不懂“帝位继承”的沉重,却已在元淳的言传身教中,埋下了“守护家国、体恤百姓”的种子。御花园中,时常能看到四个小小的身影围在元淳身边,听她讲述大魏的历史与未来;书房里,也总能见到他们认真学习、相互探讨的模样。
元淳站在廊下,望着孩子们嬉戏的身影,身旁的魏舒烨轻轻握住她的手。夕阳洒在二人身上,暖意融融。她知道,这四个孩子是她与魏舒烨爱情的结晶,更是大魏盛世的希望。无论未来谁能脱颖而出,继承帝位,她都已为他们铺好了道路,教会了他们最根本的道理。
大魏的江山,在她的手中愈发稳固;盛世的火种,也已在新一代的血脉中悄然传递。元淳的传奇仍在继续,而属于这四个孩子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待他们长大成人,必将续写大魏的辉煌,让“淳皇盛世”的荣光,绵延千秋万代。
喜欢综影视冰沁请大家收藏:(m.2yq.org)综影视冰沁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