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知青点的特产,陈清清的语气软了些。她在陕北插队的时候,跟老乡学了做红薯干,选的都是沙地红薯,蒸熟了切成条,在太阳下晒三天,再回锅蒸一次,嚼着又甜又糯;腌萝卜是用青萝卜泡的,加了花椒、辣椒、酱油,脆生生的,配粥最好。以前她常给路修源带,战友们尝了都夸好,还有人问能不能多要些。
路修源看着妻子认真的样子,心里的顾虑渐渐散了。他知道陈清清不是冲动的人,她做什么事都想得周到,而且她说的没错,家属院和部队确实需要这样一家小店。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鸡蛋,笑着说:“行,我明天就去后勤部门问问,看能不能租个门面。要是领导支持,咱们就干!”
陈清清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给路修源夹了一筷子白菜:“快吃,菜都要凉了!明天我跟你一起去?”
“不用,我先去问问情况,有消息了再跟你说。” 路修源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心里也暖烘烘的 —— 自从结婚后,陈清清跟着他在部队,没享过什么福,总是省吃俭用,要是小店能开起来,她也能有点事做,不用总围着家务转。
第二天一早,路修源吃完早饭就去了后勤处。后勤处的王主任是个老军人,跟路修源很熟,听说他来是为了家属想开店的事,立马放下手里的文件:“修源,你媳妇这个想法好啊!我正愁这事呢,前几天还有家属反映,买东西太不方便了,战士们也常说训练完想买点零食,没地方去。你们开这个店,是给大家办好事,部队肯定支持!”
王主任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图纸,指着上面的一个位置:“部队门口有间闲置的门面,以前是放工具的,也就二十来平,收拾收拾就能用。租金我跟领导申请了,每个月五十块,比外面便宜一半还多,你看怎么样?”
路修源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太好了,王主任!谢谢您!这位置正合适,靠近家属院,战士们出来也方便。”
“不用谢,都是为了大家。” 王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让你媳妇赶紧准备,要是需要帮忙,跟后勤说一声,咱们派两个人帮忙收拾门面。”
路修源回去把消息告诉陈清清,她高兴得当天就去看了门面。那间屋子就在部队大门西侧,窗户朝东,早上能晒到太阳,虽然里面堆了些旧桌椅,但打扫干净就能用。陈清清当天就找了张嫂和李婶来帮忙 —— 张嫂是家属院里出了名的能干,擦玻璃、扫院子样样在行;李婶会木工,能帮忙修货架。
“清清,你这店开起来,我第一个来买肥皂!” 张嫂拿着抹布擦窗户,笑着说,“上次我家肥皂用完了,跑了两趟县城,脚都磨破了。”
李婶正在修旧桌子,打算改成货架,闻言也说:“我家小子说了,要是店里有红薯干,他天天来买。你以前给我的那罐,他三天就吃完了,还跟我要呢!”
陈清清听着,心里更有底了。接下来的几天,她忙得脚不沾地:每天天不亮就坐拖拉机去县城进货,批发市场里人挤人,她跟商贩砍价,选肥皂要选上海产的 “蜂花” 牌,因为家属们都说好用;水果糖要选带糖纸的,这样战士们能留着糖纸玩;饼干要选铁皮盒装的,不容易受潮。进货回来,张嫂、李婶还有其他家属都来帮忙,有的帮着卸车,有的帮着整理货物,有的帮着刷墙 —— 大家还凑钱买了桶白漆,把墙面刷得干干净净,李婶的丈夫还帮忙写了招牌,红漆写的 “军民便民店” 五个字,挂在门口特别显眼。
陈清清把知青点带来的特产装在小罐里,每个罐子上都贴了标签,是她用彩笔写的 “知青特产?红薯干”“知青特产?腌萝卜”,字虽然不算好看,但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她还在店里摆了张小桌子,放了几本信纸和墨水,要是有战士想写家信,能在这儿写,她还准备了热水,让大家渴了能喝一口。
开店前一天晚上,陈清清和路修源在店里整理最后一批货物。路灯的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整齐的货架上,肥皂的清香、饼干的甜香、红薯干的焦香混在一起,特别好闻。路修源看着妻子忙碌的背影,走过去帮她把最后一罐腌萝卜摆好:“累不累?明天开业,咱们早点起。”
陈清清直起腰,揉了揉肩膀,笑着说:“不累,想着明天大家来店里买东西,我就高兴。你看,咱们这店多好,既能方便大家,又能让家属们互相帮忙,多热闹。”
窗外,风卷着落叶飘过,远处传来部队的熄灯号,家属院的灯一盏盏亮着,透着温暖的光。陈清清知道,明天一早,这间小小的便民店,会装满军民的笑声,也会装满他们对好日子的期待。
喜欢换亲后,小知青被军官丈夫娇宠啦请大家收藏:(m.2yq.org)换亲后,小知青被军官丈夫娇宠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