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1型”坦克近乎完美的测试表现,如同一份份最有力的捷报,层层传递,最终摆在了八路军师部乃至更高层级首长的案头。那份详实的测试报告,不仅记录了各项性能参数,更附带了前线指挥员们基于实战经验的高度评价。很快,一份带着加密印记和上级殷切期望的命令,被快马加鞭地送到了瓦窑堡兵工厂林烽的手中。
命令的核心内容清晰而振奋人心:正式批准“太行-1型”坦克投入批量生产!要求瓦窑堡兵工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形成初始战斗力,为部队提供宝贵的装甲突击力量!
这道命令,如同一声发令枪,标志着瓦窑堡兵工厂正式从“研发试制”阶段,迈入了“规模化生产”的新纪元!整个厂区都因为这道命令而沸腾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林烽立即召集所有核心骨干,召开了坦克量产专题会议。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严肃。
“同志们!上级的命令下来了!考验我们真正实力的时候到了!”林烽挥舞着命令文件,声音洪亮,“‘太行-1型’不再仅仅是样车,它即将成为我们战士手中克敌制胜的钢铁拳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拳头,不断地锻造出来,变得更多、更硬!”
他随即抛出了具体的量产规划:“根据我们现有的材料供应、设备产能和技术人员储备,我制定了一个初步目标——实现月产5辆‘太行-1型’坦克! 首批生产的坦克,将优先用于组建我军第一个坦克装甲排,暂时下辖5辆坦克。这个装甲排,将作为尖刀力量,配属给主力团使用,专门用于攻坚最难啃的敌军据点、堡垒,以及执行关键的反坦克作战任务!”
“月产五辆!组建装甲排!”这几个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心潮澎湃。这意味着,八路军即将拥有成建制的装甲力量!这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游击战思维,而是向着正规化、机械化迈出的坚实一步!
然而,兴奋过后,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荣克首先发言,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林厂长,月产五辆,压力不小。薛家沟发动机中心刚理顺,月产五台发动机是上限。其他部件,比如底盘大梁的焊接、炮塔的铸造、复合装甲的铆接,都需要时间,目前组装一台坦克,从部件齐备到下线,至少需要十五天。”
老周也补充道:“是啊,厂长。很多大型部件,比如车体焊接,还是靠老师傅带着干,没有形成固定的流水作业,效率确实上不去。”
杨勇看着大家既兴奋又凝重的表情,主动站了起来:“林厂长,各位,量产的关键在于优化流程,把我们在研发阶段摸索出来的方法固化、优化、提速!我建议,成立一个生产流程优化小组,由我牵头,和各车间负责具体生产的老师傅一起,把坦克总装的每一个环节拆解开来,看看哪里能省时间,哪里能改工具,哪里能定标准!”
“好!老杨,这个任务就交给你!”林烽立刻拍板,“我们的目标,是把单辆坦克的总装时间,从现在的十五天,缩短到十天!为月产五辆腾出空间!”
杨勇领命后,立刻带着一群精干的技术员和老师傅,一头扎进了总装车间。他们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盯着单一的技术难题,而是像效率专家一样,拿着本子和秒表(简陋的沙漏和心算),开始“盯梢”整个坦克的组装过程。
流程优化的“庖丁解牛”
优化小组很快发现了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 底盘与行走机构预组装: 原来是在总装工位上,一个个安装负重轮、悬挂、履带,耗时很长。杨勇提出,设立一个底盘预装区,提前将完整的行走机构(包括悬挂、负重轮、诱导轮、主动轮)安装并调试到侧车辙上,形成一个“底盘半总成”。总装时,直接用天车将这个半总成吊装到车体基座上,大大缩短了底盘部分的装配时间。
· 线束与管路模块化: 坦克内部电线、油管、水管错综复杂,原来是在车体内现场敷设、连接,容易出错且效率低。电工班和管道班在优化小组的建议下,开始尝试模块化预制。他们按照区域(如驾驶舱、战斗舱、动力舱)制作“线束总成”和“管路总成”,在车外的工作台上就先连接好大部分接口,并做好标记。总装时,直接将预制的模块放入车体相应位置,进行最终对接,效率和质量都显着提升。
· 工具与工装革新: 老师傅们发挥了巨大的智慧。例如,安装沉重的炮塔时,需要多人用撬杠反复调整对中,既费力又危险。老周带着人设计制作了一个带有多向微调螺丝的炮塔安装辅助支架,利用螺纹的精确性,可以轻松、精准地调整炮塔位置,省时省力又安全。又比如,拧紧特定规格的螺栓,原来需要换好几把扳手,现在制作了专用套筒组,一盒搞定,减少了工具寻找和更换的时间。
· 标准化作业与并行工程: 杨勇推动制定了详细的总装作业指导书,虽然只是简单的图文并茂的卡片,但明确了每个工位的操作步骤、使用工具、质量标准和耗时参考。同时,尽可能推行并行作业,例如,在车体内部安装设备的同时,炮塔的最终调试可以在另一个区域同步进行,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必须串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2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