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老那场关于“道与器”的谈话,像是一把钥匙,为陈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不再仅仅将道石视为一个需要输入指令、输出结果的复杂机器,而是开始尝试用更“整体”、更“感知”的方式去接近它。
他的“石头研究员”模式进入了新阶段,从研究“功能”转向感知“存在”。
陈远向周老申请调用了一批高精度的环境监测设备:能探测极微弱电磁波动、引力畸变、空间曲率甚至环境背景辐射变化的传感器。他将这些设备环绕着放置道石的石台,布置得如同一个精密的科学祭坛。
然后,他开始进行一系列标准化的微远望实验,同时记录所有传感器的数据变化。
最初几次实验,如让硬币指定面朝上,或者让纸片滑落,常规传感器毫无反应,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陈远没有气馁,他调整了探测的灵敏度和频率范围。
终于,在一次让水滴以特定方式滴落的实验中,一台针对特定量子涨落频率极其敏感的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丝异常!在愿望达成的那一瞬间,以道石为中心,一个极其微弱、范围仅限石台周围半米左右的“量子背景噪音”被短暂地“抚平”了,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石子前的那一刹那的绝对静止,随即恢复正常。
这变化转瞬即逝,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确实存在!
“不是能量释放,而是……秩序的瞬间提升?”陈远盯着数据曲线,喃喃自语。这符合周老关于“道石是在无数可能性中选择最有序路径”的猜想。它并非强行注入能量,而是像在混乱的概率云中,轻轻拨动了那根代表着“有序”的弦。
设备能捕捉到物理信号,但陈远相信,作为与道石直接共鸣的“执石者”,他的身体和精神或许是更敏锐的探测器。
他摒弃了复杂的愿望,开始进行最简单的冥想。他盘坐在石台前,不再试图去“命令”道石,而是放松心神,将自己的意识如同触角般,缓缓伸向那块看似普通的石头。
起初,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冰冷的岩石触感(他并未直接触碰,但感知中仿佛在触摸)。
他想起周老提到的“修真”理念中的“入静”和“观想”。他不再强求,只是放空,想象自己的意识与石头本身的“存在”慢慢同步。
一天,两天……就在他几乎要放弃这种看似玄乎的方法时,在一次深度冥想中,他忽然“感觉”到了!
那不是视觉、听觉或触觉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感知。在他的意识“视野”中,道石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其周围弥漫着一层极其稀薄、几乎与虚空融为一体的“气场”。这气场并非静止,而是在以一种极其复杂、蕴含着某种深奥韵律的方式缓缓流动,如同一个缓慢旋转的、无形的星璇。
当他集中精神,准备构建愿望时,这气场的流动会瞬间加速,变得更加“有序”,仿佛在响应他的意志。而当愿望达成,代价支付的瞬间,他清晰地“感觉”到,一丝极其细微的、带着他自身独特气息的“东西”(他直觉那就是记忆或生命信息的某种载体),如同轻烟般融入了那个气场,使得气场的流转出现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微小的“凝滞”,随后才恢复正常。
这个发现让他汗毛倒竖!
他不仅能感知到道石的“场”,还能感知到自身与这个场的“交互”,甚至是“代价”的支付过程!
掌握了这种独特的感知后,陈远开始进行更有趣的实验。他尝试构建不同逻辑严密度的愿望。
当他构建一个如同“超级合理版纸片滑落”那样,逻辑链条清晰、充分利用物理规律的愿望时,他“感觉”到道石的气场响应得非常“顺畅”,甚至带着一丝“愉悦”的波动,代价的支付也如丝般顺滑。
而当他故意构建一个粗糙、蛮横的愿望,比如直接“让笔移动”,气场的响应就显得有些“滞涩”、“不情愿”,愿望达成的效果也略有偏差,代价支付时那股“凝滞感”也更强。
最明显的一次,他尝试在脑海中循环了一首洗脑神曲,然后许愿。他清晰地“看”到,当他潜意识里强烈希望用这首歌作为代价时,气场在吸纳那缕“代价轻烟”时,明显出现了一个快速的“过滤”或“排斥”动作,最终只吸纳了其中关于副歌的部分,而将其他“杂质”摒弃了,导致代价支付不完全,剩余部分依然由他其他记忆承担了。
“石头兄,你还真挑食啊!”陈远哭笑不得。这气场不仅有“偏好”,喜欢逻辑严谨的“合作者”,还有点“小洁癖”,对作为代价的“记忆品质”也有要求?
陈远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周老和林静。周老激动不已,认为这是对“意识与道石交互界面”研究的重大突破。
林静虽然无法像陈远那样直接感知气场,但她作为与陈远接触最多、负责其安全的人,也被要求参与一项测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颗石头请大家收藏:(m.2yq.org)一颗石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