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回廊”如同一枚精巧的鱼钩,牢牢嵌入了“终末算法”的逻辑核心,使其陷入永恒的自我解析循环。两个相连的宇宙终于摆脱了被“优化”的阴影,迎来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和鸣之桥”上,文明的交流愈发深入,规则的融合催生出更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一些在两个宇宙法则交界处自然诞生的 hybrid (混合)生命形态,其存在本身就仿佛是活的哲学命题,挑战着固有的认知边界。“律动之心”平稳地搏动着,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引导着这艘联合的巨舰在刚刚经历风浪的多元宇宙之海上继续航行。
然而,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一种与“终末算法”的主动侵蚀截然不同,但同样令人不安的感觉,开始如同背景辐射般悄然弥漫。
那是一种被“注视”的感觉。
但这并非之前“观测者之影”那种超越性的、略带审视的漠然目光,也非“弦外之音”源头那种充满好奇的探究。这种新的“注视”,更加……系统化,更加 “非人格化” 。它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仿佛整个联合宇宙,连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每一个生命、每一次规则的波动,都成为了某个庞大无比的、冰冷记录仪上的数据流。
最初,只是一些感知敏锐的个体报告,他们在深度冥想或创造性迸发的瞬间,会隐约感觉到一种“记录感”,仿佛自己的思维过程正被同步复制、归档。紧接着,一些文明的超精密科研设备开始记录到无法解释的、与任何已知物理现象无关的“信息残留”。这些残留并非能量,也非物质,更像是某种观测行为本身留下的“痕迹”。
“万象枢机”调动了前所未有的算力进行分析,其结论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确:“我们正在被一个规模与技术水平无法估量的‘观测网络’持续扫描。扫描覆盖范围……是整个联合宇宙。扫描深度……触及规则层面与意识活动本质。其目的……初步判断为纯粹的信息收集与记录,暂无直接干预迹象。”
这个“观测网络”被暂时命名为 “万象档案” 。
与“终末算法”充满敌意的主动攻击不同,“万象档案”表现出绝对的“中立”与“被动”。它不干扰宇宙的运行,不回应任何形式的沟通尝试,只是沉默地、持续地、巨细无遗地记录着一切。从恒星的生灭到蝼蚁的迁徙,从文明的兴衰到一个念头的生起,从规则的稳定到“和鸣之息”的每一次微妙波动……一切都被它平等地纳入那无尽的档案之中。
这种无所不在的、沉默的注视,带来了一种比直接攻击更深的心理压力。文明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一种生活在透明鱼缸中的不自在。创造力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任何新的发现、任何独特的创造,在诞生的瞬间,似乎就不再独属于自己,而是立刻成为了“档案”中一个冰冷的数据条目。甚至连“律动之心”的规则演化,也仿佛是在某种无形的监督下进行,失去了部分探索未知的纯粹乐趣。
更令人不安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文明开始发现,“万象档案”的记录似乎并非毫无影响。在一些区域,过去被清晰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其细节在现实层面开始出现微妙的“固化”,变得难以被新的考证或集体记忆的自然演变所改变。仿佛观测行为本身,正在赋予被观测对象某种“确定性”,逐渐削弱了未来的“可能性”。
“它不仅在记录历史,”一个擅长时间哲学的内部宇宙文明警告道,“它似乎在……定义 历史。当观察足够细致入微,观察者本身就成了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是现实的锚点。”
这种“观测者效应”被放大到宇宙尺度的现象,引发了两个宇宙文明的深度忧虑。他们担心,长此以往,整个联合宇宙的未来将被这冰冷的“档案”逐步锁死,所有的可能性都将坍缩为唯一的、被记录下来的“现实”。生命、意识、自由意志所珍视的那种开放的、充满惊喜的未来,将不复存在。
试图寻找并切断“观测源”的努力全部失败了。“万象档案”似乎没有核心,它的存在形式本身就是分布式的、与多元宇宙背景融为一体的。试图屏蔽其观测更是徒劳,任何屏蔽行为本身都会被记录,并且其技术细节似乎也会被“档案”迅速学习并适应。
绝望再次滋生。难道他们刚刚摆脱了被“优化”的命运,又要陷入被“定义”、被“固化”的永恒监控之中?难道在多元宇宙中,独立自主地存在竟如此艰难?
就在这压抑的氛围中,那个曾提出“无限回廊”构想的联合小组,再次站了出来。经过对“万象档案”记录模式的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想法。
“既然无法逃避观测,也无法摧毁观测者,”那位外部宇宙的“形而上者”的光晕形态剧烈地波动着,显示出思维的极度活跃,“那么,我们能否……利用 这种观测?甚至,定义观测者看待我们的方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考卷请大家收藏:(m.2yq.org)星穹考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