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的指尖在茶杯边缘停了一瞬。那句“你相信轮回吗”还在耳中回荡,像一根细线扯着心口,但她不能在这时候出神。眼前的人群已经开始躁动,争论的火苗从角落窜起,迅速蔓延开来。
一个穿灰卫衣的年轻人站起身,声音又快又急:“纸质书早就该淘汰了!占地方、运输麻烦、查找效率低,连图书馆都在数字化,我们为什么还要守着一堆纸?”
话音未落,前排那位曾流浪的男人猛地拍桌:“你说淘汰就淘汰?你知道一本旧书能救一个人吗?”
“那是情感绑架。”灰卫衣冷笑,“时代往前走,总有人要被甩下。你们舍不得,是因为不敢面对改变。”
“可改变不等于抛弃!”捧着《唐诗三百首》的少年抬起头,声音不大,却让周围安静了些,“我爷爷写的批注,他翻页时留下的折痕,那些都是他的一部分。换成电子版,这些就没了。”
“扫描存档不行吗?”另一人立刻接话,“高清影像、语音朗读,还能自动翻译,哪一点比不过实体书?”
“因为那不是‘传’下来的。”少年攥紧书角,“那是我和他之间的联系。你懂不懂什么叫‘传’?”
空气像是被这句话钉住了一秒。随即,更多声音涌上来。
“现在谁还手抄书?谁还一页页翻?地铁上全是低头看手机的人。”
“可有些人就是需要那种慢下来的感觉。翻一页,喝一口茶,等字句在心里沉淀。”
“那是自我感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有空陪你慢慢读?”
争论越演越烈。有人开始站队,有人冷眼旁观,还有人干脆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李阳在人群间来回走动,额头渗出汗珠,一边劝解一边试图把对立的几人分开。周予安漂在书架上方,目光扫过每一张脸——愤怒的、委屈的、不屑的,他忽然发现,这些情绪和执念离世的鬼魂如此相似。只不过,这一次,执念藏在活人心里。
林小满放下茶杯,走到中央。她没有提高声音,只是站着,目光缓缓掠过每一个人。喧闹渐渐低了下去。
“刚才那位朋友说得对,”她开口,语气平稳,“工具确实在变。电子书方便,环保,更新快。但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不是为了讨论哪种载体更高效。”她顿了顿,“我们是在问:一本书,到底能在人心上留下什么?”
她看向曾流浪的男人:“你说诗集把你拉回来,能说说那一刻吗?”
男人沉默了几秒,嗓音低沉:“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我蹲在图书馆屋檐下,浑身湿透,饿得发抖。门没关严,我溜进去,随手抽了本诗集。看到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突然就哭了。”他抬手抹了下眼角,“原来还有人,写出了我没法说出口的东西。”
周围有人轻轻吸气。
林小满转向少年:“你呢?你爷爷的批注里,最让你记住的是哪一句?”
少年低头翻开书页,手指抚过一行字:“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旁边,他写了一句‘满崽,读书别怕慢,路长才走得稳’。”他的声音有些抖,“他走之前,一直念叨这句话。”
林小满轻轻点头:“所以对你来说,这本书不是信息的容器,而是他还在的方式。”
少年没说话,只是用力点头。
“我也有一本书。”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人忽然开口,“是我女儿小学时画的绘本。她画了一个妈妈牵着孩子走过彩虹桥,写着‘长大后我要和妈妈一起看书’。后来她去了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她笑了笑,“每次我想她,就拿出来翻一翻。纸都泛黄了,但我舍不得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话。有人说起初恋时交换的日记本,有人提起父亲临终前送的《红楼梦》,还有人说每年生日都会重读童年最爱的童话。
争论没有消失,但锋芒被磨钝了。对立的双方不再急于反驳,而是开始倾听。
林小满的目光悄悄移向角落。神秘嘉宾仍坐在藤椅上,闭着眼,手指搭在乌木拐杖顶端。他的神情没有变化,但当那位母亲提到“彩虹桥”时,他的指尖微微动了一下。
她走过去,在他面前停下。
“您问我们为什么还在读这些迟早被淘汰的东西。”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可您也看到了,它们承载的从来不只是文字。”
神秘嘉宾缓缓睁眼,目光如深潭。
“您抛出问题,却不给答案。”林小满直视着他,“您是在等我们自己找到光吗?”
他看了她很久,嘴角浮现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我不是来评判对错的。”他说,声音像风吹过老书页,“我只是想知道,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人愿意为一句话停下脚步。”
他说完,抬起手,轻轻叩了下拐杖。
“咚——”
那一声轻响,竟让全场骤然安静。连窗外的风都仿佛静止了。
林小满回头望去。人群中的火药味暂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的凝滞。有人低头看着手中的书,有人望着别人发言时微微颤抖的手,还有人悄悄把原本想删掉的笔记重新打上星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执念事物所请大家收藏:(m.2yq.org)执念事物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