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间斜切进来,落在柜台边缘。林小满的手指正翻过账本最后一页,纸面还残留着昨夜清点时留下的铅笔痕迹。她没合上本子,而是抽出一支蓝笔,在空白页写下几个词:讲座、展板、进校园。
李阳蹲在音响旁,把数据线一圈圈缠好。他抬头看了眼林小满,又低头继续手上的动作:“还在想昨晚的事?”
“不是想。”她说,“是开始做。”
周予安浮在展柜上方,目光扫过墙上新贴的卡片——那张写着“我们一起做的事,比一个人走得更远”的纸片被夹在中间,边角微微翘起。他轻轻抬手,风掠过,卡片晃了晃,落回原位。
林小满站起身,走到悄悄话信箱前,抽出几张卡片,走回圆桌旁摊开。她将其中一张推到李阳面前:“这个孩子说,他在课堂上第一次敢读诗,是因为听过别人的朗读。另一个写,她妈妈开始写日记了,因为在这里听到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李阳停下手中的活,看着那些字迹。“你想把这些讲出去?”
“不止是讲。”她翻开新笔记本,封面上写着五个端正的字:文化传承行动。“我想让这些事被更多人知道。不是靠哭诉,也不是靠募捐,而是靠书本身的意义。”
周予安飘近了些,声音轻得像风吹过书页:“可我们只是个小店。”
“小店也能说话。”林小满指着卡片,“你看,它们已经说了那么多。”
李阳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你要怎么进学校?人家不会随便让外人去讲课的。”
“我们不是外人。”她说,“我们有东西能给他们。一本旧书,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读诗的声音——这些都不是表演,是活着的证据。”
她顿了顿,看向周予安:“你愿意帮忙整理资料吗?比如,哪些老书曾经影响过人,它们是怎么流传下来的。你可以查档案,翻记录,甚至……去图书馆找线索。”
周予安愣了一下。他低头看着自己透明的手掌,像是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过了几秒,他点点头:“我能做。”
“那就分工。”林小满拿起笔,“李阳,你联系社区学堂那边,看能不能先办一场小型分享。不用大场面,就选一本书,讲它背后的人和事。我来设计内容框架,第一期主题定为‘书是如何讲述时代的’。”
李阳皱眉:“可我们连展板都没有,拿什么展示?”
“用最简单的办法。”她起身走向角落的储物架,拉开抽屉,取出一叠空白海报纸和彩笔,“手写。配上老书的照片复印件,再加几句读者留言。不需要华丽,只要真实。”
周予安看着那些纸张,忽然开口:“我可以把一些文字投在墙上……像影子那样。不会伤人,也不会吓到谁,只是让字看得更清楚一点。”
林小满笑了:“那就更好了。”
三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列计划。李阳提出顾虑:“万一没人来听呢?现在的孩子都看手机。”
“不是要所有人都来。”林小满说,“只要有一个孩子听完后想去翻那本书,就算成了。”
周予安低声接了一句:“就像我……也曾经因为一句话,停在某个地方不肯走。”
空气静了一瞬。林小满没看他,只是轻轻点头:“所以更要去做。”
他们决定首站放在李阳曾授课的社区中心,对象是初中生。内容围绕《呐喊》展开——不是讲文学价值,而是讲当年一个少年如何在战火中抄写这本书,后来把它传给了孙子。配合展出的是复印的旧书页、家书摘录,以及一句匿名留言:“我爷爷没读完小学,但他背得出《狂人日记》。”
“重点不是书多厉害。”林小满强调,“是它怎么活在普通人手里。”
李阳开始整理可用的音频片段,打算做成背景音效。周予安则闭上眼,意识沉入城市记忆的缝隙中,搜寻与书籍相关的旧日痕迹。他的灵体微颤,像是在穿越层层叠叠的时间走廊。
林小满走到公告板前,把昨晚收集的留言卡复印件一张张贴上去。她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一条清晰的路径:从一个人说出心事,到另一个人因此改变生活。最后,她在顶端写下一行大字:阅读,是一种无声的接力。
李阳走过来,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我们真的能做到?”
“已经在做了。”她转身打开窗台上的诗集,翻到那页写着“我来了,我说了,我留下了”的地方,“这句话不是终点,是起点。”
周予安飘到墙边,望着那些卡片。他伸出手,指尖即将触碰到“出发地”三个字时,忽然收了回来。他没有说话,但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
下午三点,阳光移到了地板中央。林小满把计划书装订成册,封面画了一本书与一只手交叠的简笔画。她把它放在柜台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上了便携音响、折叠展架和第一份宣传单草稿。
李阳试了试背包容量:“这些东西带出去没问题。就是不知道校方会不会允许我们放音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执念事物所请大家收藏:(m.2yq.org)执念事物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