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把手机轻轻放在桌面上,屏幕还亮着那封邮件。她没有再点开看第二遍,只是盯着“视频会议”四个字下方的时间:明天下午三点。李阳站在音响旁,手里捏着一根数据线,另一只手正拧紧接口螺丝。他的动作很慢,像是怕碰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周予安浮在半空,目光落在桌角摊开的笔记本上。那页纸已经写满了字,墨迹未干,最上方用稍重的笔画写着:“书声不息”。
“这个名字。”李阳终于开口,声音不大,“会不会太安静了?他们那种团队,喜欢热闹一点的标题,比如‘读燃青春’‘文字风暴’之类的。”
林小满抬眼,“我们不是要跟他们比谁喊得响。”
“我知道。”李阳放下工具,走到圆桌前坐下,“但如果我们想合作,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有意思,愿意点进去。”
周予安忽然闭上眼睛。几秒后,一段极短的声音从音响里传出:清晨校园里孩子齐声朗读课文的片段,夹杂着翻书页的窸窣声,还有远处一只鸟叫。紧接着,是一阵缓慢而稳定的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风吹过麦田。
李阳愣了一下,“这是……你刚才录的?”
“不是现在。”周予安睁开眼,“是昨天我找到的记忆片段。一个退休教师每天早上六点在家读课本,他孙子小时候常趴在门口听。后来那孩子考上了师范,也成了语文老师。”
林小满没说话,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她起身走到储物架边,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几盘老式录音带。标签上写着日期和名字:《工棚夜读》《菜场妈妈学拼音》《轮椅上的诗集抄写者》。
“这些故事不需要包装。”她说,“它们本身就是声音。”
李阳看着她把一盘带子放进播放机,按下播放键。老人低沉却清晰的声音缓缓流淌出来:“今天读的是《背影》,朱自清写的。我儿子三十岁那年,第一次给我念这篇……他说,爸,原来你也怕我走得太远。”
房间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李阳低声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做成预告片。”
“不叫预告片。”林小满摇头,“就叫‘听见’。每期放一段真实的声音,配上一句留言墙上的话。”
周予安点头,“我可以把声音里的某些瞬间放大,比如某个人读到一半停顿的那一秒,或者翻页时手抖了一下。那些地方,藏着最深的情绪。”
“对。”林小满翻开新的一页纸,开始列大纲,“第一场活动,主题就是‘父母的声音’。我们讲三个普通人和书的关系——那个抄《呐喊》的老人,菜市场卖鱼的女人,还有地铁口补习功课的父亲。”
李阳拿起笔快速记下,“技术上没问题。我能把音频处理得更干净些,加上轻微混响,让听众感觉像坐在对面听一样。摄像头角度我也调好了,能拍到整面留言墙。”
“还有这个。”林小满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打印纸,上面是她刚起草的合作草案。四条原则写得清楚明白:内容共议、形式共创、资源共建、成果共享。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不是谁带着谁玩。”她指着最后一行,“我们的素材不会交给他们单独使用,直播必须双方技术人员同时在线接入。”
李阳扫了一眼条款,皱眉:“万一他们觉得太严格?”
“那就谈。”林小满语气平静,“我们可以调整细节,但不能改核心。他们擅长传播,我们有内容。缺了哪一边,都不完整。”
周予安伸手触了下纸面,指尖泛起一丝微光,轻柔地掠过那几行字。像是某种无声的确认。
“接下来分工。”林小满合上本子,“我负责整体框架和开场陈述;李阳准备设备和技术说明;周予安整理音频样本,并在必要时辅助氛围引导。”
“你说‘必要时’?”李阳抬头。
“如果对方质疑我们的表达方式,或者气氛僵住。”她顿了顿,“你可以用声音打断,比如突然放出一段真实的朗读录音。不用解释,只要让他们听见。”
李阳笑了下,“懂了,非语言介入。”
三人重新围坐,开始模拟会议流程。林小满先开口,语速平稳:“我们提议联合举办一场文化活动,主题暂定为‘书声不息’。它不是一个表演,也不是一次快闪,而是把那些被忽略的声音重新带回人们耳边。”
李阳接话:“我们会提供一系列真实记录的声音档案,涵盖不同年龄、职业、生活背景的人与书之间的联系。初步计划以线上直播+社区展播的形式进行,周期为三个月。”
周予安闭眼,灵识轻探,随即音响中响起一段三秒前奏:童声朗读、抄书笔音、风声穿巷。
林小满继续:“我们不要流量置换,也不做话题炒作。只想让一些真正发生过的故事,被更多人听到。”
说完,她看向两人,“怎么样?”
“节奏可以再紧凑一点。”李阳思索着,“开场别绕太多,直接说我们有什么,想做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执念事物所请大家收藏:(m.2yq.org)执念事物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