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砚新产品线上线后的第三个周末,北京体验店的客服台收到了一则特殊的用户反馈。一位姓赵的老先生拿着刚买不久的“清节·竹影”挂毯来到店里,指着挂毯边缘一处细微的毛边说:“这挂毯的竹纹刺绣很有韵味,我特意买给书房当装饰,但这处毛边总让我觉得差了点意思。你们星砚的产品一直讲究精致,这点小瑕疵,要是能改进就更好了。”
负责接待的店员连忙道歉,承诺为老先生更换新的挂毯,同时将这一反馈详细记录下来,当天就同步到了公司的用户反馈系统中。周一清晨,苏晚星在查看上周的用户反馈汇总时,注意到了这则留言,她特意将“挂毯边缘毛边”“精致度待提升”等关键词用红笔圈出,随后拿着文件走向顾砚深的办公室。
“新产品线销量不错,但用户对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苏晚星将文件放在顾砚深桌上,“不只是这则挂毯的反馈,线上还有用户提到‘墨韵·眠’四件套洗后有轻微起球,虽然比例不到5%,但这说明我们在品质把控上还有提升空间。现在产品线在扩充,要是品质跟不上,之前积累的用户信任可能会打折扣。”
顾砚深仔细翻看反馈内容,眉头微微蹙起。他想起上周与“锦绣阁”合作方沟通时,对方曾提到:“我们选择星砚,不仅是因为国风调性契合,更看重你们对品质的坚持。用户买国风产品,买的就是那份‘匠心’,哪怕是一针一线的细节,都不能马虎。”彼时他还颇为自信,此刻看来,品质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你说得对,产品线扩充和品质升级必须同步推进。”顾砚深放下文件,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只追求‘量’的增长,更要守住‘质’的底线。下午召开各部门会议,重点讨论品质升级的具体方案,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到品控流程,全链条梳理改进。”
下午的会议上,各部门负责人围绕“品质升级”展开了热烈讨论。林溪首先发言:“设计环节其实可以提前规避一些品质问题。比如挂毯的毛边,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设计纹样时,边缘的刺绣密度不够。后续我们可以在设计规范里增加‘边缘刺绣密度标准’,确保绣线之间的衔接更紧密,减少毛边产生的可能。”她打开电脑,展示了调整后的挂毯设计图,原本稀疏的边缘绣线变得更加紧凑,还特意增加了一道锁边刺绣,“这样既能保持纹样的完整性,又能提升边缘的牢固度。”
生产部的王经理则将问题聚焦在生产环节:“‘墨韵·眠’起球的问题,我们查过原因,是面料在纺织时,纤维的捻度不够,导致纤维容易松散。之前为了赶试产进度,我们沿用了常规的纺织工艺,现在要升级品质,就得从工艺和设备上入手。我咨询过行业内的专家,引入自动络筒机和紧密纺纱设备,能提高纤维的捻度和紧密度,有效减少起球现象。另外,抗菌处理的工艺也可以升级,目前我们用的是后整理抗菌技术,效果能维持30次洗涤,如果换成纺前注射抗菌技术,抗菌效果能持续50次以上,而且更均匀。”
“引入新设备和新工艺,成本会不会大幅增加?”财务部的张姐立刻提出了担忧,“目前新产品的利润率刚稳定在30%,要是设备采购和工艺升级投入过多,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盈利水平。”
王经理早有准备,拿出一份成本核算表:“自动络筒机和紧密纺纱设备一套下来大概需要80万元,但投入使用后,面料的次品率能从现在的3%降到1%,每年能节省近10万元的面料损耗成本;纺前注射抗菌技术虽然比后整理贵15%,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售价,根据市场调研,用户对‘长效抗菌’功能的接受度很高,加价10%不会影响销量。综合算下来,大概10个月就能收回设备投入成本。”
张姐接过核算表仔细查看,点头道:“这样算下来,成本可控。不过为了确保资金安全,建议分阶段投入,先采购一套设备试用,效果好再批量引入。”
运营部的陈宇则从用户感知的角度补充道:“品质升级后,我们需要让用户清晰地感知到变化。比如在产品详情页里,加入‘品质升级亮点’板块,用对比图展示‘旧工艺vs新工艺’的区别,像‘边缘毛边改善前后’‘起球测试对比’等;还可以制作‘品质升级纪录片’,拍摄原材料筛选、新设备生产、品控检测的全过程,发布在官方账号上,让用户看到我们对品质的用心。另外,我们可以邀请之前反馈问题的用户,成为‘品质体验官’,提前体验升级后的产品,他们的真实评价能更好地传递品质升级的信息。”
品控部的负责人李姐也提出了品控流程的升级方案:“目前我们是在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5%,可能会有漏检的情况。后续我们要建立‘三检制度’——生产前检原材料、生产中检工艺、生产后检成品。生产前,每批次原材料都要进行纤维强度、色牢度等指标检测,不合格的直接退回;生产中,每个生产环节都安排专人巡检,发现问题立即叫停整改;生产后,将抽检比例提高到10%,并且增加‘模拟用户使用测试’,比如床品要经过5次洗涤测试,检查是否起球、掉色,挂毯要进行耐磨测试,确保品质达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璀璨星河唯你是光请大家收藏:(m.2yq.org)璀璨星河唯你是光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